
【热门】小学语文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语文教案4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学语文教案 篇1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朦胧的情感美。
2、运用想像、联想,揣摩、欣赏诗中精彩的画面美。
3、以诗解诗,培养学生热爱生活、感悟自然的诗情美。
教学难点:对诗歌感情的体悟。(突破方法:以诗解诗,戴望舒的诗句)
教学重点:对诗歌画面美的感受。(突破方法:以老师范例的方式引导学生写)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已是冬天,可我还珍藏着秋天的几枚落叶,每当看到他们,我就想到了我所钟爱的秋天,在寂静的林荫道上,那金黄的落叶在微凉的秋风中翩跹起舞。同学们, 当你回望秋天的时候,你首先想到的是怎样的画面呢?
老师:哦。你眼中的秋天的飒飒的秋风里
你眼中的秋天在粼粼的波面上
你眼中的秋天在南归的大雁身上
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去欣赏何其芳眼中的《秋天》。
二、检查预习,朗读纠错。
请三个学生,一人一节读诗。学生互相纠错。
老师读一遍,大家在课文上标注一下没找出来的读错的音。
学生明确易读错字(撒、背等),老师帮助辨析。
三、感知内容,读出感受。
刚刚大家读的和老师读的,你更喜欢哪一个,为什么?
比如用什么样感情?语调激昂还是柔和呢?节奏是快速还是舒缓呢?
集体用柔和的语调、舒缓的节奏把它读一遍,读出对秋天的喜爱。
四、品味第一节,练习朗读,想象画面。
想要读得更好,我们还要深入理解诗歌。
当代诗人徐志摩在他的诗作《私语》里,认为秋在“一片将黄未黄的树叶上”,那么请问第一节中,何其芳眼中的秋天在哪里?
大家找到的这些是极具农家特色和秋天美感的物品。那何其芳可不可以就直接写,可不可以这样写?似乎更简洁呢。打PPT
1、 大家可以出声地读一读,比一比。说说你更喜欢哪一个?轻盈2、丰收乐 满披着和“满载着”比较,得出轻盈的特点。
“饱食”让学生想象,饿的时候吃饱了的感觉。丰收的满足。 老师有一个问题要问大家:“为什么用栖息这个词,而不用简洁的秋天在农家里呢?” 你的某个句子读得很有特色,为什么这样处理呢?为什么这里重读了呢?或者,要怎么读出感情呢?有些词需要强调,强调有重读强调,也有轻读强调,大家看看哪些词要重读,哪些要轻读。
总结:画面更动态,情韵更丰富,更能突出秋天丰收的喜悦。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读
出农人丰收的喜悦。(板书:农家丰收 喜悦)
听了大家的朗读,老师深深地陶醉了。好像看到了一幅画面,邀请大家闭上眼睛,一起去想象一下。
清晨,“唰啦、唰啦”有节奏的割稻声响在原野上。稻叶上,晶莹的露珠,一颗颗调皮地跳上了阿婆的衣裳。丁丁的伐木声从远方悠悠地飘来,像节奏欢快的曲子,别有韵味。阿婆放下手中的镰刀,听得入了迷,她想起了年轻时阿公唱过的山歌。当阿婆发现自己已经沾湿的衣裳时,不禁莞尔,露珠怕是被远方的歌声震落下来的吧。阿婆走到果树旁,伸手去摘那黄橙橙的梨,那肥胖的梨儿,憨厚地躲进了阿婆身后的背篓。
听了老师描绘的画面,感觉怎么样?能具体评价一下吗?老师用了什么方法让大家感觉到身临其境的?(丰富的想象和联想;优美的细节描写等)
五、读第二节,质疑内容,描绘画面。
请大家默读二两节诗,也用老师的方法,在脑海中想象第二节的画面。字句理解上,如果有不理解的地方读完后提出来。 请大家提出疑问。
重点解决:“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一句
缩句法,然后问鱼人怎么会把乌桕叶的影子当成青鳊鱼呢?比较两种意象共同点 让学生揣想鱼人收网后的心情和表情的变化?从哪里看出来的?
哦,用文中的一个词来说。原来秋天的景物就像在和鱼人做(游戏),是的,开了一个善意的玩笑。那渔人没有捕到鱼,他恼了吗?、
哦,原来渔人也是以(游戏的心态)来对待这个结果的。他悠闲地摇着小船,我们可以看出他怎样的心态呢?板书:渔人悠然趣。
请大家像老师之前那样,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用优美生动的语言描绘出画面。拿笔写在书的旁边。我们分两部分,1-3组描写第二节的12两句,456三组描写第二节的后三句。我们比一比哪组的同学的画面更具有悠闲的情趣。开始。
师巡视学生写作情况,完成后,生展示。 好,下面我们就把这种悠然的情绪读出来。女生读前两行,读出清晨静谧的`感觉。男生读三四行,读出悠然的情趣。齐读最后一句,读出游戏的活泼。
六、读第三节,以诗解诗,体会感情。
前两节在字面上没有明确出现人物,第三节有了,谁?齐读最后一句话。
我们可以把这个句式变换一下。这句话的意思其实就是说“秋天在牧羊女的眼里就像一场??”(梦)。
你做过么梦吗?梦的特点是什么?
大家说的特点各不相同,但是都体现了梦飘渺、虚幻的感觉。那么当秋天到来的时候,牧羊女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是她产生了飘渺、虚幻的梦一样的感觉呢?
其间适时补充材料:1、戴望舒《秋天的梦》:“秋天的梦是轻的,那是窈窕的牧女之恋” 学生答各种感受后,牧女的感情是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朦胧的情怀,板书《牧女朦胧情》 根据诗人的自述,19岁那年,作者经历了一场爱情风暴之后,一切痛苦和烦恼都化成了最甜美的回忆的时候,静静地流淌出了这样一首诗歌。就是他自己的心境。作者自己在《梦
中道路》中说“最后给我留下一片凄清又艳丽的秋光”。
如此纯净的感情,让我们用优美的朗读表现出来,男生读前两行,女生读三四行,结句齐读。
是啊,在同一片原野,同一条溪水之篇,这里曾经是百草丰茂、流水潺潺而今已经是渐进枯涸。曾经这里发生过、散发着香与热的美好故事,而今却在微凉的秋风中消散无踪。当我们体会到牧羊女的这番感受的时候,同学们是不是可以理解牧羊女此时的心情了呢?
不是秋天梦寐在人的眼里,而是人在秋天中梦寐。当秋天来临的时候,一切都充满了丰收的喜悦、生活的悠闲、而曾经那个夏天的一切就像一场梦一样,留下一份明朗纯净的怀念。
七、小结。
"在诗意画面的感受和萦萦于耳的诵读声里,在朦胧爱情与优美秋光的无限延伸中,我们读懂了秋天。感谢何其芳,他的《秋天》何其芬芳!最后让我们带着饱满的感情齐读全文,再品芬芳!
八、作业布置。
< ……此处隐藏1131个字……们之间的关系。(4)说一说图形、古文字、部首三者之间的联系。
3、练习。
4、课堂作业。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2)指导
A用小黑板出示上面两行词语
B指名认读
C口头将括号里能与前面搭配的词语找出来。
D组织讨论:为什么能搭配?
E你是用什么方法来确定的?
F方法:一搭、二读、三选。
3、练习
(1)后面四小题让学生用上面的方法自己练习选择。
(2)根据自练情况,教师进行针对性辅导。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4、读句子,再分别照样子写句子。
5、熟记12个成语。
6、读背三句名言。
一、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导
(1)出示文中的两句话。
(2)指读两句话。
(3)说说“捧、贴、迈、踏”这几个字有什么共同的特点。
(4)同一组的两个动作顺序能否调换?
(5)“捧”和“贴”是一个人的举动吗?这两个动作之间有间隔吗?“迈”和“踏”呢?
(6):像这样具有两个连续动作的句子叫连动词。
3、练习
(1)引导学生上台做出两个连续的动作,要求其他学生仔细观察,酝酿用词。
(2)根据台上同学的表演写出连动词。
4、反馈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2、指导
(1)自由读成语。
(2)理解成语的意思,大体说出成语的意思即可。
(3)仔细想想,每一横行的两个成语在意思上有什么关系?
3、练习
4、反馈
(1)指名读
(2)指背。
(3)齐背。
教后感:
教学时让学生读准字音,弄清大体意思,看成语间的联系,最后反复诵读、熟记。这里还可以组织一个“成语速记比赛”。增加他们的词汇量。
三、教学第六题
1、审题
2、指导
(1)自读三句名言。
(2)指名试读
(3)根据学生读的.情况进行范读和领读。
(4)分别讲解三句名言的意思。
3、练习。
(1)自由读
(2)指名读,也可开火车读
(3)练习背诵
3、反馈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推荐一本好书,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提高认识能力.
一、审题
1指名读题目要求
2说说这次的要求是什么?
(考虑自己最喜欢的书是什么,想想为什么喜欢,说出喜欢的原因)
二指导
1同学们一定喜欢看书,说一说你最喜欢的书是哪一本?
2你为什么喜欢它?(和同桌互说)
3指名说一说
4让学生根据要求列好提纲
我最喜欢的一本书< >
原因:
我的感受,体会:
三练习
1学生列提纲
2让学生按提纲的内容准备说一段连贯的话
3指名说说,其他学生随时提问,让他解答.补充
4
小学语文教案 篇4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2.学习本课生字,通过查字典,读准字音,了解词意,并有感情地读出人物的对话。
3.默读课文,找准重点段,试着.总结每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阅读课文中爸爸给“我”买书经过这部分,懂得《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来之不易和读书的乐趣。
2.找准重点段,训练给课文分段及归纳段意。
3.感受“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这番话时的思想感情。
教学思路
1.以读为主,读中悟,悟中读。
2.训练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从而体会“父亲希望子女成为热爱学习的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珍贵的原因,使学生更加喜欢读书,热爱学习。
(二)查字典,了解字音词义,有感情地朗读人物对话。
(三)找准重点段,.总结每段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一)懂得并体会《皇帝的悲哀》这本书为什么珍贵。
(二)体会“走这么长的路是很累的…”爸爸说的这番话的意思及思想感情。
(三)试给课文分段。
三、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读《皇帝的悲哀》这本书。
2.预习课文,自学生字新词。
3.把不懂或不明白的问题记下来。
(二)板书课题:爸爸和书。
导入新课:看到课题,你想到了什么?(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是啊,爸爸和书有什么关系呢?学习课文后就知道了。
(三)自学课文。
布置预习要求,由学生预习。
1.边读书边划出带有生字的词语,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不理解的用“△△”作上记号。
2.标出序号,找准重点段,试写各段主要内容。
3.画出课后思考的句子,想想你是怎样理解的?
(四)指导阅读。
1.汇报自学情况:
(1)先由学生汇报自学的收获或不明白的问题。教师根据学生自学情况,作进一步检查。
学生可按自学要求汇报,也可以学懂一点讲一点。如懂得题目的意思;知道哪些部分是写买《皇帝的悲哀》这本书的经过。又如学会了哪些生字,学懂了哪些新词,还有哪些词不理解等等。教师在检查过程中,可根据要求询问学生是怎样学的?也可以补充一些学生没有讲到的问题。
总之,教师以指导、点拨为主,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初读课文。
(2)在字的教学中,要特别注意字的读音和字形。
①注意下面字的'读音,区分多音字。
②注意下面字的字形。
缠(ch2n):容易少一笔为“緾”。
晰(x9):容易多一笔为“”。
裹(gu%):“果”字最后一笔不要写成奈。
2.指导精读课文:
(1)先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为什么是最珍贵的?这两段主要内容是什么?
②学生自学讨论:
《皇帝的悲哀》这本书对“我”来说最珍贵的原因是“只要一翻开这本书,当年买书的情景就清晰地浮现在我眼前。投影:“一……就……”体会出这本书的珍贵与“当年买书的情景”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