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数除法说课稿

时间:2025-07-14 14:50:07
分数除法说课稿

分数除法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往往需要进行说课稿编写工作,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分数除法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数除法说课稿1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这部分内容属于“数与代数”中这一领域,是在学过分数乘法应用题、分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为学习分数混合运算奠定基础。

2、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对分数有一定的理解,掌握了分数乘法、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认识了倒数,能运用等式的性质解简单的方程。

3、教学目标:

(1)能用方程解决简单的有关分数的实际问题,初步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2)在解方程中,巩固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3)通过解决问题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懂得学习数学的意义和重要性,激发学生热爱数学的情感,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4、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用方程正确解答分数除法应用题。

教学难点:体会方程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模型。

二、说教法、学法: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曾说: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原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成功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

所以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收集信息、独立思考、发现关系、提出问题,通过合作交流的方式解决问题。提倡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化,允许学生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理解,选择自己最合适的解决方法,变“教师教”为“引导学”。

三、说教学流程:

基于上述分析,我为本节课设计了以下四个基本环节:

引入新课、收集信息——比较发现、得出结论——实践应用、拓展提高——全课小节、达成共识。

(一)引入新课、收集信息:

1、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法国著名教育家、思想家卢梭说:问题不在于教他各种学问,而在于培养他有爱好学问的兴趣,而且在这种兴趣充分增长起来的时候,教他以研究学问的方法。

兴趣是学习的内动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课程伊始我先播放一段轻松、欢快歌曲。(播放视频)

在这轻松、和谐的氛围里,孩子们愿意把他们喜欢的课间活动讲给我听?

2、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随即出示教材中的情境图,从学生感兴趣的活动场景引入,获取基本的数学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并试着解决。

信息:图上有(20)人参加活动;跳绳的有(6)人;

踢毽子的有(3)人;打篮球的有(4)人;

跑步的有(3)人;踢足球的有(4)人。

问题:跑步的人数是踢球的几分之几?

踢毽子的是跳绳的几分之几?

(二)比较发现、得出结论:

1、引导发现问题:

教师设疑,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操场上是有20人在活动吗?学生一定会发现这幅图只呈现了操场的一部分,显然答案20人是错误的。

请同学猜一猜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学生沉思片刻后会汇报许多数据。

教师进一步引导:究竟谁的答案是正确的呢?想不想验证一下?

2、给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条件:

跳绳的小朋友是操场上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

3、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在小组中交流并汇报。

学生在试做的`过程中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借助线段图用除法计算、数份数的方法、分析数量关系、列方程解。无论是哪种方法,教师都应该给予肯定与鼓励。

让学生在交流中感受不同方法的思维特点,由学习者成为研究者,体验成功的快乐。再引导学生进行系统的分析,找出解决问题最简便的方法。

在比较过程中,学生一定也许会说:前两种方法书写少、计算快、用起来顺手也很简便呀!教师不要立即否定,扼杀孩子们的思考意识;也不要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急于往下进行。

这时教师可以引导:其实我也很欣赏你的方法,谁能把你认为简便的方法的思路说给我们听?

通过讨论的平台,让大家发现用方程解决就是旧知识的综合运用,属于顺向思维,虽然写起来麻烦,但思考起来会更加容易。

最终得出结论:用方程解决分数除法的实际问题比较简便。

4、巩固练习、深入理解:

为了巩固这种方法,我把教材中的试一试,设计成两个板块:一是口答,二是笔练。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计算速度,也有助于学生掌握本节的重点。

口答:说出他们的数量关系:

①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

②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

③某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

笔练:通过上述数量关系直接列出方程,并解答。

I、操场上打篮球的有4人。

(1)打篮球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4/9,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踢毽子的人数是踢足球人数的1/3,踢毽子的有多少人?

II、某双休日共有9天,是这个月总天数的3/10,这个月

有多少天?

(三)实践应用,拓展提高。

练习内容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基本练习、对比练习、拓展练习。

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我们从生活中寻找素材,引入课堂,让学生认识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应用意识,切实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如:第一题我先播放一段视频,让学生弄清什么是打折,及八折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后面的两道题也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一、基本练习:解方程:

х/5=7 3х/4=4 5х/8= 8х=4/7 2х3=6 3х/8=1

二、对比练习:

1、操场上有27人参加活动,踢足球的人数占总人数的 ,踢足球的有多少人?

2、操场上有9人在踢足球,占参加活动总人数的 ,操场上一共有多少人?

三、拓展练习:

1、原价是多少元?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商场内物品打折的情况,你知道

打折是什么意思吗?

通过课前收集生活中的图片信息,让学生弄清八折的意思,再进行解答。

2、李健的身高是150厘米。

(1)李健的身高是妈妈身高的5/16,妈妈的身高是多少厘米?

(2)妈妈的身高是爸爸身高的8/9,爸爸的身高是多少厘米?3、鸡、鹅的孵化期分别是多少天?

< ……此处隐藏24746个字……p>

2、爸爸体重75kg,小明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1)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约占小明体重的4/5,小明体内有多少千克的水分?

①学生独立完成,写出等量关系,并列式解答,师巡视。

②反馈:指名口头汇报,师板书解答过程。

3、小结:刚才我们做的几道题目,就是第二单元学的用分数乘法解决问题,“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做乘法”。今天这节课,我们要继续学习有关“解决问题”的知识。(揭题板书)

二、合作探究,学习新知

1、谈话:同学们,你们知道在我们体内含量最好多的物质是什么吗?(水)同学们知道的可真多,水是构成我们人体组织的重要成分。那我们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几分之几吗?老师查到了一些资料,我们一起来看看吧。(课件出示)

2、分析:从医生的话中,她告诉了我们哪些数量关系呢?(指名说,师板书:成人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儿童体重×4/5=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观察一下,这两个数量关系和刚才做的2道复习题,你发现了什么相同的地方?(复习题中求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用到了第2个数量关系:儿童体重× 4/5 =儿童体内水分的质量)

思考:(1)小明的这句话中有几个条件?如果要求“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应该选择“我体内有28kg水分”与“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 ”这两个条件中的哪一个呢?为什么?(应先第一个条件,因为第二个条件中,爸爸的体重还是个未知数。)

(2)现在已经知道了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要求小明的体重,还要用到医生说到的哪个数量关系呢?(指名答:儿童体内的水分占体重的4/5 。)

(3)指名说出完整的数学问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体内有28kg的水分,儿童体内的水分约占体重的4/5,小明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接着,全班齐读。

(4)条件已经找到了,我们一起来画图分析一下。(指名说,师生共同完成线段图)接着指导学生看图。(小明的体重是单位“1”,把它平均分成5份,取其中的4份是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也就是4/5,而小明体内水分的质量是28kg,是个已知条件,这道题要求的是小明的体,打一个问号“?”。)

(5)引导学生看图,说出等量关系:儿童的体重×4/5 =儿童体内水分的重量(板书),然后代入数据,就会发现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观察数量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儿童的体重是未知数,我们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根据以往的学习经验,学生会想到用方程解答。)接着,生独立列方程解答,师巡视指导

(6)、比较例(1)和复习题2(2),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同桌进行讨论交流)

汇报:相同点:数量关系都是一样的。不同点: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板书:单位“1”是未知数,用方程解答)

(7)、小结:当单位“1”是未知数时,用方程解题,思路统一,便于理解,等以后我们学习更复杂的应用题,你会发现用方程解题是非常简便的。

(1)思考:要求爸爸的体重,又要用到哪两个条件呢?(指名说)然后请学生说出完整的应用题,师出示纸黑板:小明的体重是35千克,小明的体重约占爸爸的7/15,爸爸的体重是多少千克?

(2)“我的体重是爸爸的7/15”这句话中,是把谁的体重看作单位“1”,平均分成多少份?(指名说,师边画图板书)

(3)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接着把图画完整。(指名一人上台画,其他人在本子上画)

(4)引导学生观察线段图,写出等量关系,并列方程解答。然后指名上台板演,全班讲评。

(5)引导学生观察,黑板上的第一个等量关系:成人的体重×2/3 =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其实是个多余的条件,解决这2题时根本用不上。但是你可以根据这个条件,提出什么问题呢?(成人体内水分的质量是多少千克?)接着学生独立列式解答,指名口答,师板书。

三、联系实际,巩固提高

1、完成第38页的“做一做”。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指名利用展台汇报,重点说说两题的数量关系及画图时应注意什么?接着全班评价。

四、全课小结畅谈收获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指名说)

教师小结:做应用题时,分析数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因此在解答分数应用题时,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单位“1”是未知数,可以用方程来解答。

教学反思:

《分数除法解决问题》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的内容,也是本册的重点、难点。也是整个小学阶段应用题教学的重、难点之一。为了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分数除法应用题的数量,我是这样设计教学过程的:

一、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感受学习乐趣

“数学教学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使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自已的身边,在生活中学数学。使学生认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复习环节,我出了2道练习题,第1题先让学生找单位“1”,再写出数量关系。第2题是学生比较熟悉的体重与体内水分质量的应用题,写出数量关系后,再殘解答。以此引发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

二、参与学习过程,让学生获得亲身体验

教学中,为让学生认识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时,让学生通读题目、细读题目,圈出题目中的重要词句,理解题意。画出线段图分析数量之间的关系。亲自感受应用题中数量之间的联系,想方设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规律。从而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并归纳出:解答分数乘法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到数量关系。

教学中,我力争把“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和教师分析讲解相结合。把分数除法应用题与分数乘法应用题结合起来教学,让学生通过讨论交流对比,亲自感受它们之间的异同,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与区别,从而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毕竟是初学者,他们的自主、合作、探究肯定是不全面的,各种水平的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中所学的层次也是不一样的。所以教师的讲解是必要的,尤其是概念性的知识,可以为学生节约许多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及教师的主导地位。

三、注重新旧知识联系,让学生感到新知不新

在分析应用题的时候,我通过2次将复习题与例题对比,让学生感受到,例1与复习题的数量关系是一样的,只是这两道题的已知数和未知数交换了位置,复习题中单位“1”是已知的,例1中单位“1”是未知的。而通过画图分析,写出数量关系,代入,学生发现单位“1”是未知数,就可以用以前学过的方程来解答,思路统一,学生理解起来非常简单,不会觉得做应用题很难。

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学生的一些个性化的思维成果,我们应当给予学生充分表达的机会,鼓励他们将思路说给大家听。这样学生的思维才能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学生的个性特征得到了充分展示。

《分数除法说课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