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
细细品味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何不写一篇读后感记录下呢?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老师,你在听吗?--幼儿教育活动中的师幼对话》是由美国教育工作者丽萨。波曼女士所着。书中共有八个篇章,分别为《学习与你的儿童观》《教育环境中的对话》《为对话创设正确的环境》《促进对话》《收集对话》《解读对话》《倾听处于语言发展中的儿童》《有目的地运用对话》。
第一章向我们讲述了理论学习下的教师儿童观,每个老师都会有不同的儿童观,正如每个人都有不同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一样,他们不同儿童观的产生原因是因为理论理解的不同,所看到的事物和现象也会不同。
第二章阐述了开发儿童思维、支持儿童学习的对话的特征和类型。
第三章讨论了学习环境和课程设计的问题,并给教师提供了一些实用性的建议,比如环境的空间布局、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材料组织,以及促进儿童对话最有效的学习情境等等。这些鲜活的案例正好给我们一线教师献上良策。
第四章种探讨了教师在促进儿童对话中的作用。通过大量的实践案例和故事,向我们阐述如何引导儿童小组学习、向儿童提问、挖掘儿童对新知识和新经验的理解以及组织对话的策略。
第五章则向我们简单介绍了收集对话的`内容、收集对话的方法。
第六章介绍了解儿童对话、理解儿童产生的想法的策略。
第七章主要讲的是某些儿童不善于表达,那我们教师该如何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他们的想法。
第八章讨论了一些利用对话的方法,和家长交流,和儿童分享,以及指导你的课程设计的方式。书中列举了通过儿童的游戏、绘画、建构作品、对材料的探索、区角操作和深入对话等多种方式来拓展思维的例子,将学习理论与日常教学实践紧密联系起来。
本书想幼儿教师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要的一些知识和技能,包括科学的儿童观,把握对话的实际、创设对话环节的策略以及促进、收集、解读和应用对话的技能与技巧。全书深入浅出,实例丰富,有助于幼儿教师更好地了解儿童,反思师幼互动中存在的问题,纠正自己的不适宜言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2《老师,你在听吗?》这本书中有很多真实的案例,每当读到这些案例时我都会想:如果是我来处理这些案例中的问题我会怎么做?
在《学习与老师的儿童观》一篇中提到了一个关于让孩子们协商处理是否拆掉积木的问题,在我看来一些孩子长期玩一个区域,并霸占废旧材料,我肯定是要“劝”这些孩子把材料拿出来,然后让别人来搭。当我看到书本中佩吉和戴夫老师是如何引导孩子自己协商处理这一问题,以及孩子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时,我才恍然大悟:我的“劝”或者说“建议”其实不是尊重孩子想法的表现,他们因为知道不能霸占玩具,知道要听老师的话,通常都会“服从”老师的建议。但是,孩子真的内心就“服从”而不挣扎了吗?看了案例我就觉得至少让孩子来协商,让孩子来做这个决定,他们内心应该会不那么挣扎,会更心甘情愿一些。
我还想到类似的案例,两个小朋友抢一把椅子,都认为这把椅子是自己的,我尝试让其中一个孩子谦让一点,告诉他们抢东西是不对的',要谦让一些,但孩子没一个肯让步的。我只好换一种口气说:“既然不能肯定谁的,那我只好拿走了,你们要么做旁边一个空的凳子,要么自己去搬一个新的凳子。”结果其中一个孩子坐了旁边的空椅子,另一个孩子还是坚持要他们抢的椅子。我又对坐在空椅子上的孩子说:“你已经有椅子了,那你愿意让他做这张椅子吗?”坐到空椅子的孩子点点头。问题是解决了,和平的解决了,可是从头到尾的“劝”或“建议”都是老师的意愿,都是成人认为什么是对的,然后让孩子照着做,觉得这是尊重孩子,其实只是流于表面。
我们也许真的应该像案例中的佩吉和戴夫老师那样,让孩子自己协商解决问题,正真尊重孩子的想法,不是让孩子听从。不仅注重师幼间交流的有效性,也关注孩子间的交流,让幼幼之间也能有更多交流与沟通,通过交流了解彼此,解决彼此的冲突。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3每次寒暑假,作为教师的我们,除了放松身心尽情享受这短暂的假期外,还有一件事情可不能忘记,那就是给放松的“灵魂”充充电。这次的寒假,又会有怎样的神秘礼物等着我们呢?《老师,你在听吗?》一书,探讨了师幼之间的谈话艺术,以及通过对话教育幼儿的好途径,着重围绕教师如何创造一种民主对话的环境,如何支持高质量的交谈,如何鼓励、支持对话的学习和发展以及如何帮助幼儿在有限的语言能力前提下参与对话进行了阐述。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对于年轻教师的我们来说,无不是一份丰盛的大餐,慢慢咀嚼,在仔细品味中收获所需的营养;无不是一次全新的充电,慢慢感受,在滚滚的.电流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无不是一场美好的旅途,慢慢体验,在新奇的景点把握美好的瞬间……
每天在与儿童的对话中应有一些问题是为了揭示儿童的想法,但仍有一些对话是为了准确地从儿童那里了解信息。但慢慢地,更多的对话是要弄明白儿童的想法,教师要开始逐渐询问儿童的意见和想法,而不是主观臆断。当孩子们中产生一些特殊的想法或特别的想法时,作为老师,我们应尊重他们的想法,努力地支持他们。
在一次画“切开的西瓜”活动中,我要求孩子们把西瓜的瓜瓤画成红颜色或者黄颜色,可是在最后完成的作品中,我发现一块西瓜被涂成了粉红色,是茜茜画的。我也没多想,就问她说:“平时我们吃的西瓜只有红颜色和黄颜色的瓤,你怎么乱涂颜色了呢?”茜茜只是一贯地保持她甜甜的笑容,没有说什么。这时保育阿姨正好进来,听见了之后,她笑着对我说:“也没错的呀,没有熟的西瓜不就是可以那个颜色的吗?这才“恍然大悟”的我赶紧又当着大家的面对茜茜说:“原来你画的是没熟的西瓜呀!”她想了想之后害羞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便把茜茜的这一特别的想法和其他小朋友进行交流,大家一致认可了她的想法。此时此刻,我在尊重茜茜自身想法的同时,也保护了她的自尊心,同时也为其树立了绘画的信心。
再如角色游戏,有时我们老师往往会以自己的喜好把一些观点、想法强加给幼儿,而没有认真倾听、尊重他们的想法。书中提到在准备活动或材料时,教师可以让儿童自己来选择材料制作的一些东西。其实,在我们的角色游戏中,尊重儿童的想法也可以很好的落实、体现。就拿“百宝箱”游戏来说,老师可以通过这个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缺少游戏材料或想增加游戏情节时,自主地到“百宝箱”中寻找可以替代的“宝贝”,让游戏更加顺利、精彩地开展。最主要的是,孩子们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和想法,真正地做游戏的主人。
新《纲要》中指出“建立良好的师生、同伴关系,让幼儿在集体生活中感到温 ……此处隐藏6392个字……己的话语。交流的过程中应该注重花语的“你来我往”,要确保能理解儿童所说的话,而不仅仅关注自己的语言。师幼间的对话应该是动态的,相互联系的,特别要关注是什么促成了对话,对话的主题是什么,而不仅仅关注儿童对教师问题的回应,这样才能帮助幼儿学会理清思路,进而清楚地表达。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2宸:这些材料有什么用呢?
涵:我们来做小实验吧!
两人开始摆弄电池、电线、电珠
涵:(惊喜地)看:电珠亮了!
宸:你教教我,我也想让它亮
涵:电珠放在电池上,用一根线通电。
还是不亮
宸:我发现秘密了:电池的两头是不一样的,一头鼓起来,一头凹进去。要把电珠放在鼓起来的一头……
以上是宸和涵两个小朋友在探索区的对话。我把它记录了下来,并在活动评价时读给了小朋友听。小朋友的反应时这样的:
佚:哦,你们两个真有办法!下次我也去做实验!
弈:你们两个是科学家,长大像吴健雄奶奶一样!
特:电珠很烫会触电吗?……
多么有意思的谈话!当你静下心来,走近孩子聆听并记录他们谈话时,你会觉得这个世界是多么的'纯净美好,我多么希望能有更多的时间将孩子们的童言趣语记录下来。可是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幼儿园的工作变得越来越复杂、繁琐。环境布置、区角材料的准备、培训作业、成长档案、随笔、论文……手头的文案好似永远都写不完。
理想是美好的,相信每一位老师都和我一样有一颗爱孩子,想尽力做好这份工作的心。也懂得记录孩子的一段话,一个活动的精彩片段对孩子、家长的意义是多么的深远。孩子们会觉得自己的话是多么的重要,因为自己的老师会花时间写下来。家长会觉得孩子的想法是重要的,因为老师把它们记录下来并且在学习环境中认真地呈现。
在真实的幼儿园教学环境中,幼儿的一日生活都是安排得非常紧凑的,特别是大班,一个环节紧接着又一个环节。刚开展完一个活动,又得马上准备开展下一个活动了。一个上午老师们往往忙得喝不上一口水。即使在游戏时也很难驻足于某个游戏区来静静地聆听,或置身于游戏中以角色的身份参与到游戏中去捕捉那些精彩的瞬间,因为还有30多个孩子需要老师去关注。所以常常是走马观花而遗漏了许多的精彩。
因此记录、解读孩子语言背后隐涵的意义的最佳方法是和同事、家长的共同合作,让那些不在对话现场的人也能参与到解读和挖掘意义的过程中来,这就是目前作为幼儿教师对于“记录”这个工作所能尽的微薄之力吧!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3《老师,你在听吗?》第七章,让语言发展中的儿童加入对话这一节中描述了这样一个小女孩:她叫劳拉,6岁。她拒绝和学校中的任何一个人说话,包括他她的老师、同学。但是她在家绝对是一个爱说话的孩子,她在家里会经常和家人说起学校的事情,而且每天早晨都乐意来学校。在学校的休息或午餐时间,她也会和其他小朋友在教室玩耍。但是在学校她就是不开口说话。
她的老师没有抱怨,采取了“接收现在的劳拉”的策略……突然有一天,劳拉第一次在班级中讲话了。书中是这样描述的:“我突然瞥见劳拉的小手高高的举在半空中。我是多么兴奋,我努力克制自己,等到正在说话的小朋友发言结束之后,我把自己的全部注意力转向了劳拉。她给了我一个很简单的回答,接着我们继续我们的教学活动。孩子们似乎也明白这对于劳拉来说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值得一提的是,他们通过脸上的表情来为劳拉的表现感到高兴,而不是用一种让劳拉不知所措的过分激励的方式。”从那天开始劳拉并没有奇迹般地在学校的.任何时间都开口说话,她依旧保持她的安静不语,但是她与同伴之间的互动更加自由自在,并且偶尔会用语言和她的同伴分享她的想法……
我读着读着不由自主地联想起我们班的小C,他长得人高马大,他也是这样一个不爱讲话的孩子,每天早晨来园见到老师、阿姨是他最尴尬的事,因为他很不愿意说“老师早!阿姨早!”他喜欢一个人看书,看书的时候会自言自语,但是一旦有人走近他便不再发声。他很要好,每次老师布置的手工、绘画都力求完美,因为动作慢常常不能在规定的时间完成任务,于是大哭大闹。当他有求于老师的时候,也常常拽着老师的衣服,用手指着某件物品让你猜测,如果你领会错了他的意思,便又是一场疾风暴雨。
大班开学到现在已经快一个月了,这个月里,他没有发过一次脾气,阿姨说小C长大了,进步了。可是恰恰相反我却多了几分担心,因为这一个月里我几乎没听见他的一点声音,哪怕是哭声。我多么希望小C像劳拉那样突然有一天也能高高举起他的小手或是主动跟老师,同伴说话呀!
我能为他做些什么?这是我目前需要明确的事。他喜欢看书,他对汉字认读感兴趣,在这个时候跟他交流汉字也许会更令他舒服、自然。重要的是可能要营造一种对话的氛围。如:亲切的态度、积极地鼓励性的回应以及对他能力所表现出来的信任,能让他渐渐找到安全感,然后慢慢地参与到对话中。
不管这些对于小C来说是否有效,我必须尽力去尝试。我相信:要有耐心,并相信每一个孩子都有能力成为有学习成就的一员;我也相信有付出一定有回报!我静等着花开的美妙瞬间!
读《老师,你在听吗?》有感14有幸翻阅了由丽萨·波曼女士所着的《老师,你在听吗》一书,让人受益颇多。全书共分八个章节,向我们介绍了倾听儿童,与儿童进行言语互动所需的一系列知识技能,包括让我们确立科学的儿童观和学习观,学会把握对话时机,掌握创设对话环境的策略,促进、收集、解读、应用对话的技能和技巧等。
本书运用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深入浅出,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孩子,分析孩子。翻开导言部分,作者例举了两类未能投入学习的类型:一种是以安东尼为代表的对学习不感兴趣的孩子;一种是以安东布列塔尼为代表的被动学习的孩子。
读完这两个例子,不由让人深思,其实我们的身边不乏这两类的孩子,可我们在的教学工作中却往往忽视了他们。记得曾经遇到过这样一个孩子,他在幼儿园里各方面表现都很不错:他话不多,在学习活动中有时也能举手发言,而且也不像其他孩子那样喜欢满活动室乱跑,平时早晨来园后总是静静地坐在小桌子边上画画、捏橡皮泥或者折纸工。对我们所有的人来说,他的的确确是个‘好孩子’。他不像那些调皮的孩子那样,容易给老师带来麻烦,也不像那些能力弱的孩子那样,经常需要老师的帮助。
所以他尽管是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却容易被忽视。可当我们私下和孩子的家长了解情况时才发现,原来孩子在家话很多,而且也非常活泼好动,这和他在幼儿园的表现是完完全全两种不同的样子。
正如书中坦言的,对这类孩子而言,“学校似乎不是一个令人兴奋的.、可以探索世界、满足好奇的地方,而是一个取悦老师、做个‘好孩子’的地方。”通过本书的学习,让我意识到这样的孩子其实是被动学习者,尽管他们有时也会发言,但他们并没有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自然而然体验不到探索学习的乐趣。对于这类的孩子同样需要我们教师的关注,我们必须因材施教,从他们的兴趣点入手设计课程。孩子只有当处在一个令他们感兴趣的学习环境中,他们才能真正投入到学习中去,学会学习,主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