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科学教案

时间:2025-10-01 14:50:17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四篇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四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大班科学教案4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大班科学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能细致观察树叶叶脉的结构特征,初步了解叶脉的作用。

2.能较清楚的讲述自己观察到到现象,对植物产生兴趣。

活动准备

1.课件:图片-树叶(8、9)

2.涂色:树叶

3.每人一片梧桐叶。幼儿用水彩笔,蜡笔。

涂色

活动过程

1.欣赏树叶-图片

教师:小朋友,你们看这些树叶漂亮吗?你认识这些树叶吗?

(枫叶,银杏叶,梧桐叶。)

提问:仔细看看,树叶上有什么?

(引发对叶脉的关注。)

2.观察梧桐树叶的叶脉,探索其结构。

(1)教师:我们仔细看看梧桐树叶的叶脉到底是怎样生长的。

请每人拿一片树叶观察

(启发幼儿观察叶子的正面,反面。)

(2)观察交流

教师:小朋友看清楚了吗?说一说叶脉是什么样的。

(3)认识主脉和侧脉

提问:你发现叶脉了吗?有几根非常明显的叶脉?

(告诉幼儿是主脉)

主脉是从哪里生长出来的?一直长到什么地方?

除了主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

(让幼儿知道是侧脉)

侧脉是怎样生长的?

(4)仔细观察细脉

教师:除了主脉和侧脉,还有其他的叶脉吗?

你看到什么啦?你发现了叶脉的什么秘密?

(引导幼儿顺着叶柄向下看,发现叶脉由粗到细、像许多的管子连接在一起、像一张大网等秘密。)

3.讨论叶脉的作用。

(1)提问:叶脉为什么会长得像一张网?

为什么会粗细连在一起,一直生长到叶片的各个部分?

叶脉有什么用?

(2)小结:植物通过根在泥土里吸收水分和养料,然后传送到身体的各个部分。

为了传送养料,植物从根的末端开始,经过茎到叶子的位置,这些管子藏在茎里面,

平时是看不见的,但是到了叶子里面就变成了更细更小的分叉的管子,它们就是叶脉,

我们从外面就能看到。

支撑叶子:叶脉就像我们身体里的骨头,把叶子支撑起来。

4.知识拓展

(1)教师:除了梧桐树叶长有叶脉,其他的树叶也有叶脉吗?

幼儿自己选择不同形态的叶子进行观察、比较。

(2)讨论交流:它们有叶脉吗?它们的'叶脉是怎样生长的?和梧桐树叶的叶脉一样吗?

(3)小结:树叶的形状不同,叶脉生长的形状也会不同,但是它们都会有叶脉,

叶脉可以帮助树叶输送养料和水分,还可以起到支撑树叶的作用。

5.涂色:树叶

引发幼儿对植物的学习兴趣。

大班科学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会用猜测、验证的方法探索不同形状的纸板都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尝试寻找纸板的重心位置.

2、对探索如何顶起纸板感兴趣,感受反复实验探索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的重点、难点:

1、引导幼儿初步感知纸板只有一个能顶起来的点。

2、鼓励幼儿探索发现支撑面与物体平衡的关系。

活动准备:

1、圆形、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等各种形状的硬纸板若干;

2、记录纸、吸管、水彩笔人手各一支。

3、盘子、橡皮、纸杯、等实物若干。

活动过程:

(一)介绍材料直接引入,激发幼儿兴趣

1、教师:这里有一些圆形的纸片和小吸管,老师请你们来猜一猜,小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幼儿自由猜测)

师生进行猜测、讨论

2、探索,验证圆形纸片的重心位置

1)、提出问题,引起争议。

教师:这个小吸管能把这圆形的纸板顶起来吗?(幼儿讨论、猜测)

2)、动手操作

3)、表达交流:说说你的发现,你发现了什么?

4)、教师总结:老师这边还有一些纸片,它们有什么不同呢?这个小吸管能把它顶起来吗?想不想试一试

3、尝试顶各种形状纸片,进一步感知重心的位置

教师:小的吸管可以把圆形的纸片稳当地顶起来,老师这里还准备一些图形,还有记录表,把你们自己操作结果记录下来了,那吸管到底能不能把图形顶起来呢?我们就一起来做做这个小实验。

(1)提出要求:做实验的时候小朋友要细心、耐心,不要放弃,多试几次,(2)把你尝试的结果记录下来,可以顶起来的,就在实验结果这一栏打勾,不可以顶起来的就打叉。

4、幼儿操作,教师指导,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并和同伴交流。

5、师生验证 在刚才的小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

6、教师小结:原来,要一只手握好筷子把它竖直,另一只手把纸板稳地放在筷子上,而且要不断地调整纸板的位置,直到找准位置才能稳当地停住。那么这个位置到底在哪里呢?

(三)继续探索,寻找、记录顶点位置

1、教师:现在,我们要再试一试,直到纸板能够稳当地停在吸管上时,(1、)你用吸管顶好不动,然后用吸管把铅笔顶住纸板的位置画个圆圈,画好后马上用吸管验证一下。

(2)、如果自己一个人不行可以请好朋友帮忙。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指导要点:提醒幼儿正确的操作方法,减少误差。

3、提问个别幼儿:你是怎么操作的?

4、教师小结,小朋友为每张纸板都找到了一个能稳稳当当顶起来的点,其实这个点可不是普通的点,它有一个非常专业的'名字,叫做物体的“重心”,每一样东西都有“重心”

“只要找到了重心,就能把物体稳稳当当地顶起来”

(四)生活经验迁移

1、教师:老师现在收集一些在我们生活中经常看到的东西,这些东西有“重心”吗?我们一起来看看?

2、只要我们找到了它们的重心,就能在那一点上稳当地把它顶起来。现在,我们就来试试吧!

3、幼儿再次尝试探索,感受成功的快乐。

(五)活动延伸:

教师:请小朋友回家后再找找其他的东西,也来做这个有趣的小实验,还可以跟爸爸妈妈一起去寻找“重心”的资料,找找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运用到重心的原理。

活动反思:10月18日下午,我给孩子带来了一节科学活动《顶纸板》,反思本次活动的目标基本达到,我先通过各种图形导入,让幼儿观察激发幼儿 ……此处隐藏1565个字……真正的艺术珍品,也才能唤起深藏在内心的情感。

强调艺术“真理的普遍性”的句子:情感越珍贵,反响越普遍,跨越时空、社会的范围越广泛,艺术就越优秀。

理解:“情感”指的是: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反响”是指艺术接受者欣赏者的共鸣反映。

明确2:科学的创造力的句子:尽管自然现象不依赖于科学家而存在,但对自然现象的抽象和总结实一种人为的,并属于人类智慧的结晶,这和艺术家的创造是一样的。

理解:这句话强调了人对于科学的“创造力”

科学的普遍性: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理解:这就是说原理定律一旦抽象概括出来,它的覆盖面是极广的,它的应用形式再多再发展,也只是它的应用形式,它本身是不会变的。

明确3:科学与艺术在“普遍性”方面的“异”:科学的真理性植根于科学家以外的外部世界;艺术家追求的普遍真理性,植根于整个人类。

理解:科学家和整个人类只是外部世界的一个组成部分,所以科学的普遍性根植的范围要大于艺术家所追求的。

明确4:科学和艺术的关系是同智慧和情感的二元性密切相联的”表现:艺术和科学都需要智慧,而要发挥发展智慧又需要情感因素。

互动3

议一议本文运用的例证法及其作用。

明确:例证法就是一种用个别、典型的具体事例实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

本文2至4段中举了李白的《把酒问天》和宋苏轼的《水调歌头》,说明不同朝代的不同作者写同一题材——咏月,虽然有相似和不同,却同样感动着不同时代的人们。

本文第5段举了莎士比亚的例子,说明中外一理。

本文第10段举了“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和“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的事例来论证科学技术的应用形式会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但其科学原理并不随这些应用而改变。

互动4

播放歌曲《水调歌头》

4.达标反馈:

科学与艺术

王禹民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李政道博士,曾邀请李可染、吴作人等画家为物理的前沿学科当题作画。绘画的主题是“量子引力”、“粒子物理”和“表面物理”等。

李可染先生为表述“相对论性重离子碰撞”这个当代物理学的主题,画了两头公牛角斗的场面,题为《对撞生新态》,既生动形象,又幽默风趣。吴作人先生为“二维强关电子联系统”而作的《无尽无极》的画,即像阴阳鱼,又像两颗彗星,且只有两笔,简洁而对称。我们的老艺术家懂得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这也说明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自然科学研究本质及其最高使命,是从纷纭杂陈的一团混乱中整理出贯穿于其中的不变规律和井然秩序。与此相仿佛,艺术创作活动的本质和最高使命也是从万千现象的零乱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法国作家福楼拜曾说:科学和艺术“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聚”。

两三百年来,英国水彩画家所关注的是光与暗的关系,是河流、山脉、树丛和海浪的运动,以及云彩的形成和变幻。康斯太布尔的组画《英格兰风景画》就真实生动地展现出瞬息万变的大自然的景色。而在透纳和法国画家柯特曼的笔下,海洋呈现出一种永远在作不停的颠簸的运动。

无独有偶。透纳的同乡和同时代人、植物学家布朗,于1827年用显微镜观察到浮在水里的菌类孢子在作不停的运动。孢子越小,运动越剧烈。后来人们把这种骚动称为布朗运动。爱因斯坦等科学家参与了相关研究,并进而揭示了分子运动的奥秘。

那么,“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有什么区别呢?又有什么相通之处呢?

可以说布朗所描绘的运动是一幅数理科学的风景画;他们所使用的语言是数学和物理概念。透纳所描绘的运动则是一幅艺术的风景画;使用的语言是色彩和线条。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布朗运动是大自然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欣赏它的壮丽既要用到心眼,也要用到肉眼。透纳运动是大自然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惊叹它的雄伟同样要肉眼心眼并用。

科学风景画是抽象思维的结晶;艺术风景画是形象思维的结晶。两者各司其职,但又通过神经进行交流、合作和互补。一个完整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并创作出这两种类型的风景画。热爱科学,同时也热爱艺术,才是完美人性的表现。

(选自《中学生阅读》)

1.由李可染、吴作人的事例,引出如下结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老艺术家懂得了尖端科学的基本思想,用古老的中国画表达了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

B.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

C.科学和艺术都是为了从纷纭杂陈的现象中整理出秩序和规律。

D.物理学家请著名画家作画,用具体形象把抽象的物理概念表述出来,居然表达得生动形象,幽默风趣,真是天下奇闻。

2.对福楼拜的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科学和艺术是两个不同门类,各自发展到顶峰,然后回头相互照应,汇聚在一起。

B.科学和艺术虽属不同类型的思维形式,但它们又是相同的,其活动本质和最高使命是相仿佛的。

C.科学和艺术分别是按照自己的道路向前发展,都能发展到巅峰。

D.科学和艺术最初是不相融的,各司其职,互不干扰,只有发展到终点,结束时,它们才能融为一体。

3.根据文意理解“布朗运动”和“透纳运动”的区别,其中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两者描绘的对象不同,一是菌类孢子不停的运动,一是海洋呈现出的不停运动。孢子运动剧烈,海洋运动只是颠簸。

B.两种“风景画”运用的思维形式不同,因此,一是抽象思维的结晶,一是形象思维的结晶。

C.两者所运用的语言有别,一是数字物理概念,一是色彩和线条。

D.两者所表现的层次结构不同,一是深层结构的微观运动的壮丽的科学风景画,一是表层结构的宏观运动的雄伟的艺术风景画。

4.以下对文章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家用中国画表达当代尖端科学的基本概念,为古老的中国画开拓了“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前景。

B.本质上布朗和透纳都是究天地之貌而形之于画笔的画家。

C.一个完整的和谐、全面的人,应该同时能欣赏、赞叹微观与宏观两幅“风景画”。

D.科学和艺术是相通的,要成为一个完美的人必须既热爱科学,又热爱艺术。

5.延伸拓展

1)实践探索

学习例证法的写法,先针对一件事发表自己的看法,然后举例论证。(150-200字)

6.板书设计

科学与艺术

李政道

论点:艺术和科学的共同基础是人类的创造力,它们追求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遍性

议论文三要素论据:李白《把酒问月》苏轼《水调歌头》

迈克耳孙和莫雷在1887年做的光速实验,

普朗克在1900年发现的黑体辐射公式。

论证:例证

《【精品】大班科学教案四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