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集合)科学教案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科学教案8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科学教案 篇1活动目标:
1、喜欢通过动手操作来探究生活中的问题。
2、知道生活中有些东西是容易吸水的。
3、发展合作探究与用符号记录实验结果的能力。
4、培养幼儿对科学现象进行探索的兴趣。
活动准备:
1、水盆若干、教师表演魔术用的水杯两个(两个水杯外观要一样,下半部分要有杯套,一个水杯下半部分塞有干毛巾,一个不用塞),幼儿实验用水杯人手一个(底盖能打开,并做成红色底盖),酸奶盒人手一个、实验记录卡人手一份、水彩笔每组一盒、擦桌布每桌两块,将幼儿分成四组。
2、干毛巾、塑料花片、泡沫块、海绵块、石块、豆子、棉花,以上物品每组若干。
活动过程:
(一)通过变魔术让幼儿产生兴趣
1、猜谜语:(水)
有样东西用途大,无色、无味、透明的,鱼儿爱在里面游,人们口渴喝个够。
2、师:你们真聪明,一下子就猜到了是水。那好,今天赵老师要给你们表演一个关于水的魔术,你门想不想看?
幼:……
⑴教师边表演边讲解:A:老师这有一个空杯子(没有塞毛巾的杯子),请小朋友们看一看(证实杯子确实是空的),我用酸奶盒舀满满一盒水倒进杯中,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哦,水有流回到酸奶盒里了。)
B:用一块红布遮住,换另外一个塞有毛巾的杯子,再倒一盒水进这个杯中:“现在赵老师要把水变没,我变!我变!我变变变!(边摇晃杯子边说)。然后把杯子倒过来,(咦?水呢?到那里去了呢?谁知道?)
幼:……
师:你们说出了这么多答案,那那个是正确的呢?还是让我来揭开秘密吧,闭上眼睛大声数一、二、三,(幼儿数到三的`同时把两个杯子都拿出来,并把杯套取下来,让幼儿看到原来是两个杯子,发现不同,一个有毛巾一个没有。)
幼:……
师:有的小朋友说,水跑到毛巾里去了,是不是真的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把毛巾从杯中取出,拧一下,确实能拧出水来)
师:你们真聪明,猜对了,水果然是被干毛巾吸走了,那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东西也是容易吸水的呢?
幼:……
(二)让幼儿自己进行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师:你们想出了这么多东西,真不错。今天老师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材料,有棉花、石头子、豆子、海绵等,你们可以用这些材料试试看到底谁能吸水。每个小朋友都有一个水杯,杯子红色的底盖是能打开的,打开后你可以把你要做实验的物品放进去,比如说毛巾(边说边作示范操作)把毛巾塞进去后再把红色底盖盖上,舀一盒水从杯口倒进杯里,再把杯子倒过来,看一看水是流回来还是被吸走?做完实验后把结果记录到你的实验记录卡上。(幼儿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幼儿实验后记录实验结果)
(三)交流实验结果,教师进行总结
师:XX用太阳来表示干毛巾能吸水;用月亮来表示石块不能吸水,XX用“V”来表示棉花能吸水;用“X”来表示塑料花片不能吸水,老师也有自己的记录方法,我用“”来表示XX能吸水,用“”来表示XX不能吸水。(在黑板的大记录表上进行总结)
(四)活动延伸:
生活中还有很多能够吸水的东西,比如你们刚才说的土壤、布、等我们还可以回家后试一试,然后自己做记录卡,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
(当然在实验过程中,也许幼儿将会发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为什么毛巾能吸水,石头不能吸水?为什么往塞满了毛巾的杯子里倒一盒水进去就能被毛巾吸掉,而再倒一盒进去,把杯子倒过来水就能流回一点来?等等,如果发现问题,我将引导幼儿继续对他们感兴趣的问题进行探究,准备作为延伸活动或继续组织下一次活动。)
教学反思: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通过多让学生活动,培养学生对事物的观察能力,以及对相关资料的收集、分析、整理能力;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进一步唤起学生对生活的亲近感,使他们更加热爱科学。
科学教案 篇2《洞洞里的动物》本着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旨在借助多种幼儿感兴趣的形式来帮助他们了解、认识住在树洞、地洞、山洞里的动物,引领幼儿一起走进神秘的“洞洞”世界。再通过创设游戏情境,来拓展幼儿的生活经验,让他们从中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和学习带来的愉悦。
活动目标:
1、知道一些住在洞洞里的动物;
2、初步了解洞中动物的生活习性及特征;
3、培养幼儿观察力和想象力。
活动准备: 1、自制生活在洞里的动物PPT课件;
2、地洞、树洞、山洞等背景,相关动物贴绒;
3、音乐:舞曲一段;
活动过程: 一、儿歌《神秘洞》导入,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
师:我们念的儿歌里说到了一只什么动物?它喜欢住在什么样的洞里?除了毛毛虫,你们还知道哪些动物也喜欢住在洞里的?(请幼儿与同伴相互交流)
(评析: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引导幼儿与老师、与同伴相互交流,有助于激发孩子探索、观察的兴趣)
二、创设游戏情境,引导幼儿积极参与。 1、教师简要小结后以森林里举行“洞洞舞会”,邀请住在洞洞里的动物前来参加,到底谁会得到邀请呢?小朋友想不想知道啊?
(评析:“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此环节教师注重创设游戏情境,引起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幼儿积极性较高)
(1)以猜谜语的形式引出生活在地洞里的蚂蚁:“排队地上跑,身体细又小,做事最勤劳,纪律第一好”。
(评析:采用幼儿最感兴趣的谜语形式,在轻松和谐的互动氛围中获得愉悦感与成就感,效果较好)
猜出后引导幼儿观看课件,看一看,想一想。可引导幼儿交流:你们在哪里也发现过蚂蚁?它长得什么样子?生活在什么地方?平时喜欢吃什么?
(评析:课件的.展示让幼儿在视听觉相互协调的欣赏过程中感受到了“洞洞”的神奇与多姿多彩,以此帮助幼儿开阔眼界,增长知识。)
可模仿蚂蚁爬的动作。
同法引导幼儿观察住在地洞里的田鼠。
发散性思维:还有哪些住在地洞里的动物?(交流)
(评析:让幼儿在轻松、自由的氛围中观察、探究,并模仿动物的动作,进一步萌发了幼儿参与活动、自主探索的愿望,幼儿参与性强)
(2)依次类推出示住在树洞里的小鸟、松鼠等;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3)同法引出住在山洞里的蝙蝠、熊等动物,发散性提问后幼儿交流,教师小结。
(评析:通过观察、思考、讨论 ……此处隐藏3334个字……过观看课件,让幼儿大胆发言,回忆观察到的情况,教师及时进行鼓励和指导。
三、使用放大镜进一步观察蚂蚁的外形特征和活动(或图片)。
给幼儿分组,让幼儿仔细观察捕捉到的蚂蚁,并鼓励幼儿把自己的发现画下来。
四、出示课件,教师总结,让幼儿巩固认识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五、欣赏并表演歌曲《蚂蚁》。
六、教师提问:我们应该像小蚂蚁学习什么?让小朋友知道团结起来,人多力量大的道理。
七、游戏:“蚂蚁搬豆”,巩固认识。 教师扮蚂蚁妈妈,幼儿扮小蚂蚁,四散地站在场地一端。 游戏开始,教师说:“孩子们,咱们快去搬豆准备过冬吧!”“小蚂蚁”自由地(可不按顺序)钻过皮筋,爬过纸箱和垫子,跑到场地另一端,拾一颗小豆跑回家中,将小豆放进小篮。如此反复进行,直到把豆全搬完。
[活动延伸]
1、教师(或家长)把幼儿观察发现后的绘画作品,用简单的文字注释后,张贴在墙饰“有趣的虫子”中。
2、在日常活动中,让幼儿继续学习有关蚂蚁的儿歌、故事等,丰富幼儿经验。
3、师幼共同进行小实验:把捉到的蚂蚁放进一个大口瓶(其中有土),用黑布把瓶子蒙好。过几天后,把黑布打开,可看到蚂蚁筑成的弯弯曲曲的“地道”。
科学教案 篇7活动目标:
1、在玩水的活动中初步感知水的特性——会流动、是透明的,享受玩水的乐趣。
2、让幼儿知道水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3、教育幼儿知道节约用水。
4、初步了解其特性。
5、激发幼儿对科学活动的兴趣。
活动准备:
水盆、大小不一的瓶子、破塑料袋、漏斗、篮子、毛巾、磁带、录音机等。
活动过程:
1、幼儿自由玩水,感知水会流。
①、教师提供各种嬉水玩具,幼儿自选喜欢的材料,自由嬉水。
②、教师巡视启发,鼓励幼儿创造多种玩水的方法,并讲述出来,引导幼儿观察水会流。
③、请个别幼儿演示自己的玩水方法,进一步感知水会流。
④、小结:水是会流动的。
2、火眼金睛捉小鱼,了解水是透明的。
①、请幼儿按教师的指令在水里捉鱼,比比谁捉得又快又准。
②、请冠军幼儿讲讲自己是怎样捉鱼的,为什么能看得那么准。
③、小结:水是透明的。
3、谈话:水的作用大。
启发幼儿说出生活中那些时候需要水,知道水的作用大,并教育幼儿懂得节约用水。
4、送水小精灵
请幼儿给需要水的小动物、小植物送水、浇水,体验水的用处大。
活动延伸:
1、在区角活动中投放玩水材料,启发幼儿进一步探索水的特征。
2、鼓励幼儿创造更多更新的玩水方法,做有关水的实验。
教学反思:
水是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人人每天都需要用水,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而每次让孩子们去入厕,我总能发现她们没有拧紧水龙头,为了让孩子了解水的重要性,能够节约用水,所以我选择《好玩的水》来开展这次活动。以下是我通过这次活动的几点反思:
首先在活动目标上,我制定三点:
1、在游戏中感知水是透明的、会流动的特性及用途,知道节约用水。
2、乐意用语言表达自己所看到的现象。
3、对科学探索活动感兴趣。在活动中这三点目标基本达到,感觉还是比较好。
其次在活动准备上,我准备了装水大脸盆1个,一次性塑料餐具若干、杯子若干,各种小石子、小玩具。这些玩具都是来自孩子生活中比较常见的,幼儿很感兴趣。但事先本人只准备一个大脸盆,担心多个看不过来,可只有一个大盆,全班幼儿太拥挤了,场面有点混乱,有的小朋友只顾自己看,所以这点没有考虑好。
最后在活动过程中,我发现了几点优缺点:
1、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和在日常生活中的.观察了解到,低幼的孩子大部分都喜欢玩水,对水特别感兴趣。让幼儿在玩中学,幼儿兴趣很高。
2、我在让孩子自由玩水探索的时候,有水洒在地上,而我没有急于干涉,只是在观察,给予孩子更多的探索时间,这样才能使幼儿自主探索动性时欲得到满足。
3、在引导孩子感知水的流动性时,我把一个杯子里的水向空杯子里倒,让孩子自己得出结论,孩子们都能很快的说出水是动的,他们不会说水是流动的。语言表达能力上还是不足,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很好的表达出来。在以后多注意培养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
科学教案 篇8活动目标:
1.仔细观察比较不同滚筒滚进山洞时不同的现象,并尝试运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路线。
2.能大胆清楚交流自己的发现,体验与同伴合作探索的乐趣。
活动准备
音乐、投票的标牌、薯片桶、泡面桶、一次性纸杯、一定坡度的斜坡、山洞、筐子、透明胶、剪刀、橡皮筋等。
活动过程:
一、 导入
引出探索主题“滚筒进山洞”,激发幼儿兴趣。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今天我们来玩一个滚筒进山洞的游戏。
二、展开
通过交流讨论及两组操作材料的实验对比,发现哪些滚筒会进山洞,哪些不会。
1.介绍材料。看这里有哪些滚筒?哪些滚筒能滚进山洞?
2.交待规则。
(1)不用力气,滚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位置,让它自己滚进山洞。
(2)滚进山洞的滚筒放在旁边的筐子里,没成功的放在原处。
3.幼儿分组操作。
教师指导重点:幼儿能否尝试使用各种材料进行实验。
4.交流讨论:怎样的滚筒能进山洞?为什么?
小结:两头一样粗的滚筒能直直的滚进山洞,两头不一样粗的滚筒会拐弯,不能滚进山洞。
三、通过交流讨论,发现两头有大小的.滚筒总是向细的那头滚动。
1.两头大小不同的滚筒能不能滚进山洞,那会往哪头拐弯?
2.幼儿分组操作。
交待规则。
(1)不用力气,滚筒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让它自己滚下山。
(2)实验观察结束后,把滚筒放回筐子。
3.交流讨论。
提问:不同粗细的滚筒,到底往哪拐弯呢?
小结:看来,滚筒无论大小,只要两头不一样粗细,总是往细的那头拐弯。
四、借助材料,尝试改变物体原来的运动路线。
1.提问:如何让这些滚筒不拐弯,也能直直的滚进山洞?
2.幼儿操作。
交待规则
(1)改变后的滚筒还是不用力气,放在山坡指定位置,让它自己滚进山洞。
(2)成功的作品放在前面的作品展示桌上。
教师指导重点:幼儿能否借助辅助材料,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交流讨论:你用了哪些材料?用了什么方法,小滚筒滚进山洞了吗?
活动延伸:
两头一样粗细的罐子里放了块石头,它能不能顺利滚进山洞呢?
![大班语言教案[精华]](https://img.jihtu.com/upload/4318.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