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灰椋鸟》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优秀的教育工作者,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对象的特点,将教学诸要素有序安排,确定合适的教学方案的设想和计划。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灰椋鸟》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灰椋鸟》教学设计1教材简析
本课是烈士徐秀娟在盐城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所作,作者用浅显易懂、质朴唯美的语言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场面及归林的热闹情形,表达了作者对鸟、对大自然、对自己事业的热爱。课文的第3——5节是文章的重点段落,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归林时及进入林中后尽情欢歌、热闹非凡的景象,使整篇文章处在一片欢快的气氛之中。
教学要求: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在学的过程中,能找出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
体会体现灰椋鸟归林的壮观的句子。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灰椋鸟》这篇课文,谁来读一读课题,你来?(灰椋鸟)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篇课文是作者徐秀娟在盐城自然保护区工作期间写的一篇散文,课文主要写了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的壮观景象。
二、入情入境
同学们,你们想不想亲眼目睹这一壮观景象啊?(想)那好,就请跟随老师一起来吧!(学生欣赏)
第一部分
一开始还是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见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师范读)
第二部分
夕阳渐渐西沉,晚霞映红了天空,也映红了刺槐林和竹林。天上的鸟越来越少了,可是整个林子里的灰椋鸟还是不愿过早的`安眠。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地羽毛全变成进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师范读)
三、出示学习方法
看了这一场面,你想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回答)
观赏了灰椋鸟归林以及它们入林后落下起飞,起舞争鸣的景象,同学们想不想看看作者用怎样的优美的语言把这壮观的的景象写下来的啊?(想)请同学们打开自己心爱的课本,课文写这壮观的景象主要是哪几个自然段啊?(第四和第五两小节)为了能让同学们能更好的学习这两小节,老师给同学们提供一个学习方法。(出示学习方法)
学习方法
(1)读:读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划:划出你喜欢的句子。
(3)品:边读边思,你喜欢这些句子的理由。
根据板书过渡:课文重点写了灰椋鸟归林、闹林的场面。课文写得非常美,特别是四、五两个自然段,文字优美,场面恢宏。这是一道丰盛的美味佳肴,需要我们用心去品尝。请认真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课文的哪些词语、哪些句子给了你比较深刻的印象,特别是把一些描写鸟的句子画下来,可以轻轻地读上几遍,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也可以和你的同桌交流交流彼此的收获。
四、自读自悟,品味课文
1、交流自读,品味文字,体会情感,指导朗读。
(1)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盘旋着,陆续投入刺槐林。没有几分钟,大部队便排空而至,老远就听到它们的叫声。它们大都是整群整群地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为什么喜欢这段话?说说你的感受。
(读议结合,引导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引导体会投入的妙用。小结:这幅画面着重描绘了灰椋鸟归林时的壮观景象。板书:壮观)
(2)先回来的鸟在林内不停地鸣叫,好像互相倾诉着一天的见闻和收获,又像在呼唤未归的同伴和儿女。后到的鸟与林中的鸟互相应和,边飞边鸣,很快找到自己栖息的处所,与熟悉的伙伴汇合。
你为什么欣赏这段话?(指名交流。)指导朗读好像........又像........一句。
小结:作者真是一个有心人,她不仅听到了鸟的叫声,还听懂了鸟的叫声。听,它们来了!(播放鸟叫录音)你听到了它们在说什么?尝试用上好像......又像......
小结:这是一幅欢快的画面。(板书:欢快)
(3)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
①指导反复朗读,读出灰椋鸟的美丽,读出作者的赞美小结:这是一幅美丽的画面。(板书:美丽)
②引导与课文第一自然段对比体会:
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的,有什么好看的呢?
对比朗读,引导体会:读了这两段话,你有什么想说的?
(作者因为喜爱上了灰椋鸟,所以原本并不美丽的灰椋鸟这时候在作者眼里变得那么美丽,那么可爱。)
(4)树林内外,百鸟争鸣,呼朋引伴,叽叽啾啾,似飞瀑落入深涧,如惊涛拍打岸滩,整个刺槐林和竹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①你为什么喜欢这段话?引导品味这段文字。
②感受场面。(播放群鸟喧闹录音)
③激情:似飞瀑般的鸟叫声你听到了吗?如惊涛般的鸟叫声你听到了吗?看到这样的场面,谁能不欢呼雀跃呢!作者看到了这样的场面,不禁这样想——(读)这上万只灰椋鸟是在举行盛大的联欢会,还是在庆祝自己的节日?
④是呀,这样的场面,深深地感染了作者,也感染了我们。把你的欢呼,赞叹,惊喜,放到你的朗读中去吧!个人练读——分男女声齐读——全班一齐读,读出喧闹热烈的气势。
⑤小结:这是一幅鸟儿闹林的热烈的画面。(板书:热烈)
3、小结:通过刚才的交流,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和欢快,它们闹林时的美丽和热烈。
五、介绍作者,情感熏陶
1、看到了这样的场面,在回来的路上,作者这样想到:(引读)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没有林场工人的辛勤劳动,没有这几年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我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读了课文,课文的作者有没有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你能不能够感觉到作者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简单交流,简单体会作者爱鸟,爱自然,爱生活。)
3、教师介绍作者。
4、艺术家被她的事迹感染,创作了一首动人的歌。(播放flash)
5、(教师低沉小结)
六、情感升华
1、鸟是我们人类的朋友,鸟和我们人类共同生活在同一片蓝天下,我们要爱护鸟,让我们整个世界更美好。
2、让我们永远记住徐秀娟的这句 ……此处隐藏15468个字……队飞行。有的排成数百米长的长队,有的围成一个巨大的椭圆形,一批一批,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等关键句子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抓基础,巩固学生语文基础知识。
(1)引导学生理解关键词“排空而至、浩浩荡荡、俱乐部”等词。
(2)引导学生找出喜欢的句子反复朗读,说一说为什么喜欢。如:“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那几只又马上扑棱棱地飞起。它们的羽毛全变成金红色的了,多么像穿上盛装的少女在翩翩起舞哇!”引导学生从句子意思和采用的修辞手法方面去理解。
3.重拓展,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
“学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感想你打算以后怎么做”通过类似的提问,进一步激发学生爱鸟,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灰椋鸟》教学设计10教学目标:
1、通过品味灰椋鸟归林时和入林后情景的句子,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懂得鸟是人类的朋友,激发学生对鸟类、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难点:
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对灰椋鸟的归林及它们入林后落下飞走,起舞争鸣的景象,作者观察细致,描述生动形象。要引导学生读通读懂有关语句,进而体会这些语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磁带《一个真实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灰椋鸟》,以前,作者总认为(出示)“灰椋鸟尖尖的嘴,灰灰的背,远远望去黑乎乎,有什么好看的?
2、可是,一个偶然的机会,一盘录相带却改变了徐秀娟的看法,让她忍不住地想亲自去看一看灰椋鸟。
同学们,带着我们的好奇心,让我们一起随着徐秀娟姐姐的脚步,走进那片林子,去等候灰椋鸟的归来。
二、学习第四自然段
1、(引读第三自然段落)我们跟随作者选择好观察的位置静静地等候,周围静得出奇,??
2、灰椋鸟是怎样归林的?
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第4自然段,把关键的词句划出来,再仔细地品一品,在文中适当地地方写下你的感受。
(板书:读、划、品、写)
3、交流:
指名学生回答,并相机出示“一开始还是一小群一小群地飞过来,??浩浩荡荡地从我们头顶飞过。”
⑴抓住关键词说说体会
⑵师引导
①文中具体写灰椋鸟排空而至的句子是哪句?
②“大部队”指什么?它让你想起了什么?
4、指导朗读,读出气势,读出壮观。
5、师引读:灰椋鸟都飞回来了,先到的鸟??
⑴同学们,是谁在呼唤,是谁在应和呢?它们又是怎样呼唤,怎样应和的? ⑵出示:先回来的鸟妈妈在呼唤: ,
后到鸟孩子在应和: 。
先回来的鸟( )在呼唤: ,
后到的鸟( )在应和: 。
??
⑶师生互唤,生生互唤。
⑷再读读这几句话,此时,你的感受仅仅是壮观,气势磅礴吗?
⑸指名回答。
⑹将这种感受读出来。
三、学习第五自然段
1、师(过渡):夕阳渐渐西沉,天上的鸟越来越少,而灰椋鸟却不愿过早地安眠,它们在林中嬉戏,他们在干什么呢?用刚才的方法读读第五自然段。
2、学生自读自悟
3、交流
相机出示:“看,这几只刚刚落在枝头上??翩翩起舞哇!”
“树林内外??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
⑴学生谈感受
⑵师小结:此时,整个刺槐林成了一个天然的俱乐部,俱乐部里的彩灯便
是 ,音乐便是 ,舞池中的人儿便是 。 ⑶指导朗读
4、师:作者已被这喧闹而又热烈的场面感染了,竞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她会欢呼些什么呢?
学生回答
四、学习第六自然段
1、师(过渡):是啊,作者由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在林了中嬉戏的热闹想到了许多许多,出示“鸟是人类的朋友??到哪儿去观赏这鸟儿归林的壮观场面呢?
2、这是一句什么句?作者为什么不用陈述句?
3、齐读。
五、总结升华
1、此时,你还会觉得这种鸟没什么看的吗?学了课文,你觉得徐秀娟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爱鸟)
2、师播放《一个真实的故事》,在音乐中讲述徐秀娟的故事。
3、此时,你又有什么新的`认识,新的感受?
相机板书:保护环境,保护鸟类,人人有责
4、师总结:徐秀娟走了,但我们不会忘记她,让我们牢记徐秀娟的话:“鸟是人类的朋友,树林是鸟的乐园。”牢记“保护环境,保护鸟类,人人有责。”
六、作业
1、阅读徐秀娟的故事。
2、读读、品品、巴金的《鸟的天堂》
附:板书:灰椋鸟
爱鸟
保护环境
保护鸟类
人人有责
反思:
1、为了让学生能够深刻体会灰椋鸟归林的壮观,同时也为了能够轻松地带领学生突破重点难点,我充分放手让学生在读中悟、悟中读。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学生能够运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来体会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厚感情,同时又能用富有感情的、个性化的朗读把文章中传达的讯息表现出来。
2、实实在在地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以学生为主体,让他们读、划、品、写,科学合理指导学生运用方法,掌握语文知识,接受情感熏陶。教师教给学生学习课文的方法,让学生带着目的,循着方法,自主地阅读感悟。因为只有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能够自己感悟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趣,才会真正被课文所感染。
3、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着重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鸟的看法的变化,又用作者产生爱鸟,为鸟而献身的壮举来教导学生,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鸟、爱树森、爱一切生命、爱大自然教育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4、教师能凭借已有的语言材料,拓宽学生思路,加强语言积累。能合理利用文章的空白处,启发学生想象,进一步加深对课语文内容的感悟、理解,指导学生感情朗读,配乐朗读,进一步升华了学生的护鸟意识。
5、在课文教学的过程中,能充分运用读、想、议等有效的语文学习方法,发挥学生的想象,进行合理的思维训练,拓展了思维的深度和广度。而阅读之后的师生交流又体现了“从文本到感受,又从感受回归文本的 ”的情感流动方式,唤醒了学生久违的激情,以及在心中珍藏已久的真情。
6、对于灰椋鸟,学生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此时,老师充分给予学生这个机会,让他们畅所欲言,通过他们的笔,通过他们真情的朗读,表达他们心中的激情,同时学生在读写中情感再一次得到升华,心灵再一次得到启迪,潜移默化中受到了人文教育。
7、最后,老师感人的朗读及音乐的渲染,也能起到水到渠成、帮助学生升华感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