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时间:2025-08-19 12:24:06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职工,时常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连接基础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对于教学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具有沟通作用。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1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

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

2、教具

⑴生字写在小黑板上⑵重点词语写在卡片上

⑶重点句子打印在纸上⑷实物投影仪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1、师:同学们,你们见过鹅卵石吗?它有什么特点?你们知道它是怎么形成的吗?

(鹅卵石外形光滑圆溜,是水流长年累月冲刷而成。)

2、师:同学们,水能够把富有棱角的小石块,冲刷成光滑圆溜的鹅卵石,这是一种自然现象,它是否让你产生过一些联想或得到一些启发呢?

3、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写作者从一种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所得到的启发?课题是--板书:滴水穿石的启示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

2、词语教学。

3、同桌分一下工,每人读若干个自然段,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4、指名读,任挑一节,5位合作,按顺序把课文读完。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教师随机穿插引导(小卡片上出示)结合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日雕月琢??微不足道??持之以恒??迷恋??孜孜不倦??坚持不懈??炉火纯青??铭记??《本草纲目》

5、再读读课文,把印象深的地方画下来,再读读想想,然后教师指名通过朗读来交流?(只要读好就可以,不一定说道理)

6、解题:围绕课题想想,本文要说清哪些问题?

??①滴水怎么能穿石?

??②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下一节课我们将重点来探讨。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②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课前谈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投影仪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⑶“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⑷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 ……此处隐藏30110个字……致,金石为开’,当被拒绝了1009次之后,他终于听到了第一声‘同意’。这个执著的老人就是桑德斯上校――肯德基的创始人。”

(设计意图: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的学习不能只停留在课堂上,还要注重课外的学习,即尝试着自己去搜集资料,以此帮助课堂的学习。在这里,教师的参与其实就是对学生这方面学习的一种引导。此外,教师的语言表达也为学生下面的表达作了示范,还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3、学生准备后交流。

要求:(1)仿照课文用100字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可附图片。

(2)能用上课上所学的词语和平时积累的相关名人名言就更好。

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4、再次齐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这句,加深理解。

四、质疑探究,体会写法

1、从课文以及刚才交流的这几个事例中,你得到了什么的启示?

2、学生交流,引出最后一段。

(1)齐读。

(2)这段话是作者在看了安徽广得太极洞内“滴水穿石”情景后心迹的真实流露,也可以说是一段名言,让我们永远记住这富有哲理的话,再读记忆。

(3)出示:“只要xx而不xx,xx而不xx,就一定能够xx。”记住的站起来告诉大家。

3、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第四段还没学?能不能省去这段?

4、指名朗读第四段,理解雨水不能滴穿石块的原因,进一步体会“持之以恒”的重要性。点拨写作方法:这是从反面来说明道理,可增强课文的说服力。

5、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设计意图:由学生来发现问题并带着问题去寻找答案,充分发挥了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加深对作者这一写作方法的理解。)

五、自主作业,课后延伸

自选一题

1、把收集、交流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结合本文所学,制作书签,写一句自勉的话,并用彩笔加以美化。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15

(一)开门见山,谈话导入

1.出示奇石图片、滴水穿石图片。师生交流: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什么?有什么问题?(滴水穿石、鬼斧神工、奇迹、赞叹、奇怪?)

2.引出并板书课题,学生书空,老师强调“滴”字的写法。

(二)整体感知,直奔中心

1.自由读课文,将课文读通读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教师巡堂,相机指导文中易读错的字。

(2)整体感知,概括课文大意。

3.带问题再读课文,把与“滴水穿石带给我们什么启示?”这个问题有关的句子或段落画下来。

抓关键词进一步体会、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细读课文,理解“启示”

1.品关键词,了解现象

(1)学生找到描写滴水穿石现象的第一自然段,指名读。

(2)运用抓关键词的学习方法,画出能体现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词句。品读关键词一:“锲而不舍”“日雕月琢”,体会水滴的持之以恒

①理解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②重点抓住“日雕月琢”中的“日”“月”二字进行品悟,感受水滴的持之以恒。 ③体会“锲而不舍”和“日雕月琢”一组近义词在句中连用的表达效果。

品读关键词二:“同一个地方”,体会水滴的目标专一

通过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带有关键词“同一个地方”的重点句,感受水滴的目标专一。

(3)回读体会,滴水之所以能穿石,靠的就是——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4)通过对“滴水穿石”现象的学习,提炼出说理性文章的脉络结构——看到现象(板书:现象)

2.品反问句,明确观点

(1)轻声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通过给反问句换一种说法使其意思不变的句式训练,明确作者提出的观点,体会反问句的'表达效果。

(2)提炼出说理性文章脉络结构——提出观点。(板书:观点)

3.品重点段,学习事例

(1)快速默读课文第三自然段,了解作者都写了哪些人物的事例。

(2)学习李时珍的事例。

①细细品读李时珍事例片段,运用“学习卡”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学习。

②小组推荐代表进行交流:从哪些关键词句中体会到李时珍获得成功的原因。 ③感悟朗读李时珍事例片段,体会李时珍编写《本草纲目》的不容易。

④观看《本草纲目》资料,激发学生对李时珍的敬佩之情。

⑤对比李时珍和水滴的相似之处,齐读句子: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理解句中“顽石”的意思。

(四)学一带一,领悟写法

1.回顾小结,梳理文章脉络,师生共同归纳现象——观点——事例——启示的思路。(相机完成板书:事例启示)

2.观看蚂蚁搬食的漫画,进行写法迁移,尝试完成《蚂蚁搬食的启示》习作提纲。(板书:习作提纲)

(五)小结下课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引出新知

1.读课后四字词语,找出与“滴水穿石”意思相近的词语。

滴水穿石三心二意微不足道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炉火纯青坚持不懈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接连不断翻山越岭锲而不舍

2.回顾上节课学习内容,复习抓关键词句把握内容和思路的方法,再现本文的整体结构脉络,引出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二)运用方法,深化理解

1.运用上节课学到的抓关键词把握内容和思路以及整理文章思路的方法,小组合作学习:

(1)抓住“迷恋、孜孜不倦”等关键词语品读爱迪生成功的事例,体会爱迪生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2)抓住“数十年、不教一日闲过、坚持不懈、炉火纯青”等关键词语品读齐白石成功的事例,体会齐白石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3)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哪些现象也体现了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呢?

2.小结,进一步深入领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

(三)正反对比,领悟写法

1.默读第四自然段,思考:这个自然段可以不要吗?为什么?

2.领悟写法:运用正反例子对比的说理方法,可以增强文章的说服力。

(四)巩固积累,拓展深化

1.体会文章用词特点,进行四字词语积累。

2.在课文中找出两种不同类型的问句,体会问号的不同用法,进行反问句、设问句的句式练习。

(五)结束学习,布置作业

进一步完善观后感《蚂蚁搬食的启示》的写作提纲并完成习作。

22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