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总不可避免地需要编写说课稿,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落日的幻觉》说课稿,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1大家好,我是xx中学的语文教师,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落日的幻觉》本文选自初中语文八年级的第四单元,本单元选的都是一些科普性的说明文,要求在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态度,并注意说明文的顺序和方法。下面我就按照说教材、说学生,说教法与手段、说教学过程设计、说教后反思五个部分进行说课。
一、 说教材
1、这是一篇事理性的说明文,我将用一个课时来完成教学,课文为我们讲述落日这个普通的现象所孕含的科学道理,由于本文涉及了很多光学上知识,于是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会显得很吃力,在面对“折射”,“色散”等光学知识时,学生显得无从下手,于是学生会把重点放在光学知识上,但是语文课不是常识课,科普文不单单要讲科学知识也要讲语言的形式。
2、教学目标简介
根据教材定位的特点,及新课改的理念,我把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A、 000知识目标:学习阅读科普说明文,了解相关的光学知识,让学生能够说出落日的幻觉的科学依据。
B、 能力目标:整体感知课文,能够筛选相关的信息,培养默读的能力。
C、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启发学生对作者写此文进行思考。
3、教学难点
本文所涉及的光学知识。以及如何做到不受说明文性质的限囿,将课堂上的充满生机,使学生能在学习中得到思考。
二、说学生。
从文本来说,本文介绍的是常见的落日背后藏着的知识,接近生活。语言形象、生动、典雅,既不乏诗意的美感,也不缺科学知识。特别是它提出的层层问题,容易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文本的学习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本文蕴含的光学知识以及个别术语较深奥,初二学生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应结合常识重点突破。
从学生的能力来说,学生对这些常识的把握没有问题,且初一的课堂上已经学过简单的光学知识了。所以学生能够通过反复阅读、品析语言、感悟文章的思想内涵。
但是乡下的学生显得胆小,不爱发言,于是要设计一些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环节,多说一些鼓励的话语,并创造一些合作学习探究的机会
三、 教学方法与手段
本节课的教学中,要学生能在学习中注重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三者之间有机的融合,三者共同发展。
a) 默读法。本文写作的一个特点就是激发兴趣,可以说文章就是在一个个问题中展开的,这就需要学生自己去读,在默读中筛选信息,理清思路。
b) 讨论法:引导学生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共同分享合作的乐趣,感受成功的喜悦。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做以适当的点拨。
c) 涵泳品味法。本文语言优美,特别是第一第二段充满诗意,这就需要反复诵读来品味。
d) 延伸拓展法。选巴金的《海上日出》这篇充满诗意的散文跟本文进行比较。
四、教学过程的设计
环节一、导入
我的导入语:我们在上个学期学到过一篇文章《两小儿辩日》从中我们知道我们的眼睛有时候是会欺骗我们的。所以自然界里的很多东西,需要透过科学的镜片才能观察到他的真正面目。你有没有听说过“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呢?你认为这句话讲的是对的还是错?说说你的判断和你的理由。
设计这个问题,使学生对这句司空见惯的而且充满哲理的话进行思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出今天的课文。
环节二、提出问题:对于“夕阳”这两个字眼,你有什么想法。
这一环节的目的是联系学生的生活体念,拉近课文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环节三、整体感知。
这一环节分两步走,先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分组讨论。目的是解决一个问题:这篇课文告诉我们关于落日的哪些幻觉,并请你找找出现这些幻觉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教材思路清晰的介绍了夕阳给人的幻觉,以及幻觉形成的原因,语言通俗,学生可以通过默读,得知大概,再通过互相学习理清思路。字词教学可融入其中,在泛读或领读时完成,而不必专门做讲解。
这一过程靠学生的自己领悟和交流学习。
环节四、说说作者的写作意图。你觉得作者写此文的目的是什么?
很多同学都会说作者写作的目的是为了告诉我们科学道理,这时我就反问:难道作者写此文是为了说王维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要改成“长河落日扁吗”,这样才符合事吗?难道作者是想反驳“太阳每天都是新”的这句话吗?
也许会有学生说作者的目的是为了能让我们用科学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一切,但是这个体验显得大而泛,仅仅停留在表面。
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让学生将两文进行比较。
环节五、作业布置
1、请你以夕阳为背景,以“谁在夕阳中”为题,写一段文字,字数200。
2、收集描写落日的诗句,并说说你的感想。至少收集4句
五、教学反思。
《新课标》指出阅读说明性文章能够抓住要点了解文章的基本说明方法,因此抓住要点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内容,上课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背后的语言文字,表达方式以及作者提出的问题。语文不是尝试课,上语文课要搞好:知识,表达方式,语言形式三者之间的关系。我的说课到此结束,如有不当之处请大家指正。
谢谢大家。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2一、说教材
1、教材在单元中所处的位置
《落日的幻觉》是初中语文第二册第四单元中的略读课文。本单元课文全是探索自然奥秘的事理性说明文。从学习的思想情感目标分析,要求教师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求真创新的科学精神,讲究实证的科学态度和严谨周密的科学思想方法。从学习语文的知识与技能的角度则要求学生掌握说明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锻炼学生的默读能力以及筛选信息的能力。
2、教材在单元中的作用
本文是单元学习列车的最后一节车厢,有其特别的作用。可以将它当作对前四篇文章学习的一个知识性的总结和巩固练习篇章,从说明文学习的四个重要环节对其进行回顾复习,检验学生是否能明确掌握一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顺序、说明方法及说明语言。其中,根据单元学习目标又以能分析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为重。
3、教材学习存在的难点
《落日的幻觉》的说明对象是落日时容易引起人们幻觉的几种现象,文章从物理学和天文学等角度对现象的原因进行了简要的 说明。说理较抽象,对于刚刚接触物理学科的初二学生而言,对这些现象的理解存在知识性的难度。虽然这些常见却不为大家所了解的现象能够极大地引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但本文出现一些专业性 ……此处隐藏17702个字……熟悉了。而我们的答案都是写在书本上的吗?”让学生全上课本,让大家静静的思考:作者写这篇文章你感觉还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呢?
经过这样一引导,老师带领大家一起走出课本谈生活:比如艺术家美好的幻觉创造出不朽的作品;网络虚拟的幻觉将使人们隐藏在那盛大繁华的城堡里,而远离现实生活,只要一断开连接,城堡瞬间就会崩塌。这时我又会突然间发问:同学们感觉到没有这篇文章的结尾给你什么感觉呢?同学们肯定会发现:这篇文章的结尾好像没有写完。文章写了科学,然后可以再写写生活,把对生活的感悟作为文章的结尾会更好些。学生的话匣子也一下子打开了,把课堂气氛推向了高潮,如果前面的环节是走进文本,与文本对话,那么此时就是走出文本,进行阅读反思,进一步辩明文本的价值取向、文化品位和艺术特色。
6、运用,挖掘资源重实践。
语言课程标准中指出:语言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启迪学生把书本知识运用到生活中去,受惊实践,绝知此事要躬行。
请同学们谈,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什么样的科学现象呢?你是怎样去观察的?对你有什么启示呢?课外时间,让学生去观察大自然,也仿照此课文,写下一篇科学性很强的文章。把这些问题带给学生,与学生们的生活相联系在一起,学生从中体验到语言真有用,学好语言大有作为,同时体会到语言的博大精深。
五、教学说明:
在这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力求集朗读、评价于一体,熔理解、感悟、欣赏于一炉,在整个流程中凸现三个统一:
1.学生主体与老师主导的统一。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把说话的权利交给学生,老师只是学习的促进者,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不迷失方向,合理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设计的核心。
2.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在确认语言学科的工具性的同时。在课程内容上,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在学习方式上构建开放、盥洗的人文气息,在课堂教学上实现师生心灵相通,体现课堂的人文关怀。
3.个体讨论与集体讲授的统一。
本着便捷恰恰高效的原则,讨论与讲授相结合,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体验共同学习的乐趣。
总结:总的来说一句话:学生发展举为先,诱疑导思拧成线,个性发言智慧显,活跃气氛课堂现。
《落日的幻觉》说课稿8在两个月的工作时间里,参加了一次县优质课评比,我把它当作一次公开课。本次优质课评比,我选择《落日的幻觉》。教授这篇课文,开启了我第一次对说明文教学的思考,主要从以下角度展开反思:
语文素养和考试,在纠结中前行?
在正式参加工作之前,唐老师一直跟我谈这个问题,心理上已经有所准备。但真正面对这个问题时,感受却很不一样。我也一直在思考,如何求取两者的平衡。慢慢地,我认识到:1.这两者是不矛盾的,更不应该分开来谈。一位优秀的老师,一定是既能给学生好的成绩,又能帮助学生提高语文素养的;2.教师在面对这个问题,之所以会那么纠结,很大程度上与语文课程的建设的不够完善有关。当我认清这两个问题后,内心的纠结也就慢慢淡去了。这是工作半个学期,一直萦绕我心中的一个主题。有了对这个主题的思考和大方向的把握,才有了下面种种。
说明文教学学生需要学什么?我有以下几个角度的想法:
说明文作为一种以说明为主的表达方式,其文体的教学价值。这点希望学生关注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的区别,关注说明这种表达方式的特点。
之于第1点的思考,于是有了“说明文是怎样进行说明的”这个具体的问题,在这个问题的指导下,就有了说明方法、说明文语言赏析等教学内容。
说明文行文思路的严谨,具体表现为说明文的顺序。
说明文的目的:将事物或事理介绍清楚、说明白,以便人们读懂了解,普及科技知识。
稍许权衡了以上几点内容之后,我觉得《落日的幻觉》可能适合在说明顺序和说明目的这一角度上选择教学内容。于是,试图以这篇文章作为“写作内容选择和写作顺序安排与写作目的和读者群体有关”的例文进行教学。
教学设计的过程,关注什么?我的基本想法:
1.清楚明确地表现教学目标:我要教什么?“教学内容有了”和将“教学内容表述为教学目标”是再一次对自己要教什么进行梳理的过程,是对教师思维的又一次挑战。这次设计中,对教学目标的表述,几经纠结,但力求在目标中表达清楚我的教学内容。
2.简明而多层次地呈现教学环节。教学环节的设置务求简明(一是环节要少,二是每个环节的教学目的要明确),所以我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三个板块:板块一:检测预习;版块二:研习课文,学习新知;板块三:巩固与运用。三个板块在顺序的排列上也符合学生的接受新知识的规律,也较为合理。
3.明确而有效的作业更进。因为时间仓促,这一教学内容的作业需要教师重新设计,因此并未在课堂呈现。
教学实践过程,我缺少什么?
我的反思:
1.核心问题:怎么接好学生抛过来的“球”?所谓“球”,是学生对教师“抛”出去的问题的回应。也许是因为新老师,我很早就发现自己在接学生“球”的时候,“平均”水平不够,时好时坏(放松时,思路更清晰,思维更敏锐,可以较好接“球”),综合实力不行。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很精彩,我没有预料到学生这么快就能达到我预设的目标,因此有些措手不及,不知如何接“球”。当然,有的时候,学生的回答不是很到位,我也没有意识到,从而错过了引导和激发学生的契机。总体感觉:优秀的学生,不够优秀的老师。
2.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师在执教时,缺少“第三只眼睛”看课堂的能力,对于自己班级学生的学习状态、课堂的学习节奏,教师都缺少一种课堂的敏锐感。例如,因为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导致这堂课不够完整。当然,我不是一味地追求课的完整性,只是这堂课是可以通过努力调整成完整的。
以上两点虽然都与教学经验相关,但不应该成为我逃避的借口。
前辈的建议:
1.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否可以选择更实际的内容?比如,说明文的语言赏析。
2.新授知识之前,是否能够让学生多花一点时间让学生了解文本内容,可利用课后练习中的表格。
3.在导学案的语言上要简练。
如何改进我的短板?思考了两点:
教学实录片段分析。可以给自己的课堂录音,课后选取交流的高潮片段做出实录并分析,若能每周一次,进步肯定大!
邀请有经验的教师听课。指导教师在听完课后能够坦诚指出存在的问题,并进行改进的指导,我要客观分析,虚心接受。
曾经在面试天然写作新教师的时候,问过所有老师一个问题:“你觉得,一个老师最重要的品质是什么?”当其中一位老师回答我“是反思的习惯和能力”时,我内心的激动和喜悦难以言喻。反思是一个新教师成长起来最有效的手段,这个成长不仅是在教学上的成长,更多的是他(她)面对这份职业在内心上的获得的一种对自我清醒的认识和自信,甚至,这种认识和自信会慢慢地迁移到他(她)的生活中,影响、改变他的生活。
优质课的反思结束了,但我对生活和教学的反思将不会停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