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10篇
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写说课稿能有效帮助我们总结和提升讲课技巧。那么问题来了,说课稿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燃烧与灭火说课稿 1各位老师、各位专家:
你们好!
我为大家说的是初中化学上册第七单元课题1《燃烧与灭火》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
在教材中的地位及作用:
燃烧与灭火是研究化学变化与能量的具体直观体现,与日常生活生产联系较多,学生熟悉,倍感亲切。通过学习,学生再次体会到,化学研究的就是我们身边的物质,对于增强化学教学的实践性、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是重要的。同时,理论联系实际,进一步明确了科学为生活服务,科学使我们生活得更美好的思想。
在学生已有的生产,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情景,更易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快乐。
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与技能。
①、认识燃烧的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②、能用化学科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有关燃烧现象,燃烧的做法。
③、通过活动与探究,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观察能力、合作与交流能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实验、探究燃烧的条件。
②、通过活动与探究、讨论、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①、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②、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③、在体验科学探究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难点:燃烧条件的实验探究
二、教法分析:
考虑到学生对本节内容的熟悉、感知程度,及初中生好奇、好动、好强的心理特点,并且新课改的深入,学生有一定的探索、研究问题的能力。因此在解决本节课燃烧的条件和灭火原理这两个重点问题上,我采用了引导启发、实验探究、讨论交流,类比归纳的教学策略。
通过设置问题任务,创设情景,鼓励学生积极动脑、动手、参与、合作,给学生以空间与时间,进行研究学习,体验化学学科的乐趣。
教法:本节课主要采用了“情境创设”、“引导实验探究”、“对比分析”、“讨论与交流”等教学方法,同时利用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手段,增大了信息量。
三、学法指导
1)实验探究,合作学习,让学生在讨论交流中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合作竞争意识。
2)在课堂实施中学生学进行类比、归纳,学会交流和发现学习。
3)自主学习,讨论交流
四、教学程序及教后感受
环节1 :创设情景引出火并总结出燃烧的概念。
从原始人用火告别“饮毛茹血”的情景,到日常生活中的用火煎炒、烧烤到奥运圣火的熊熊燃烧的图片来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使学生认识到火对人类的贡献,对人类进步的意义。再回顾以前学的旧知识(物质在氧气中的燃烧)来建构新知识,得出燃烧的概念。
因为燃烧在生活中学生已经有所感悟,学习氧气性质时,观察了木炭、硫、红磷、铁丝的燃烧,在此基础上提炼归纳燃烧的概念,形象直观,特征明显,学生稍加分析、归纳就能完成,提高了学生的能力,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这一环节实施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现象升华到抽象概念,有具体情景的铺垫,再上升到理论,教后发现本环节是适合的,效果也好,提升了学生的能力。
环节2 :探究燃烧的条件。因为燃烧现象在生活中司空见惯,学生非常熟悉。通过三个对比实验,得出燃烧的三个条件,不是很难的问题。这三个实验是
(1)水与酒精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需要可燃物;
(2)蜡烛的正常燃烧与被烧杯罩住之后的燃烧对比实验。得出燃烧时可燃物要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将小木条与小煤块在酒精灯上点燃,比较点燃的难易程度实验,得出燃烧的第三个条件,温度要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
这三个实验取材简单,现象明显,结论也不难得出。通过活动,初步得到燃烧的三个条件,提高了实验操作能力,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合作与交流的能力。该环节逐个突破,由浅入深,符合认知规律,教后感觉不足的是有点浪费时间,要是三个实验同时展示出来,课堂时间充裕些。再者,着火点这个名词需要在在教师的引导启发下才能得出,教师要加以引导,启发,说明,今后的教学中要安排讨论交流对着火点这一名词的理解的环节。
环节3 :进一步认识燃烧的条件。该环节学生观察分析白磷与红磷的燃烧演示实验,通过类比的思想来找不同:同样是白磷,为何在铜片上燃烧而水中不燃烧?同样在铜片上,为何白磷燃烧而红磷不燃烧?学生交流讨论,进一步认识燃烧所需条件。创设情景:“怎样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最后出现了与生活现实中的“水火不容”相反的“水火相容” 现象,学生兴奋达到高潮。也再次说明:只要满足燃烧的三个条件,燃烧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发生。
这一环节中,让水中的白磷燃烧起来,同学们提出了不同的方案:通入空气或氧气,倒掉水使白磷露出水面,我都给予了肯定,给了激励。
探索的成功使学生享受喜悦,从而兴趣高涨,兴奋达到高潮,也是教材安排的意图,也对燃烧的条件有进一步的、明确、清晰的认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通过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探究,讨论交流,发现、解决问题是这节课的主要形式,是本节课教学时的基本思想。
教师展示燃烧条件的火三角,通过对火三角的演示,让学生对前面所学知识进一步升华,认识到燃烧的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烧不坏的手帕”真切的发生在眼前,既熟悉又神奇,急于探索其中的奥秘,激发学生去思考,有火焰在燃烧而手帕又烧不着,究竟是什么原因致使手帕烧不着呢?学生很感兴趣,再次将气氛推向高潮。进一步引导:
1、浸了酒精和水的混合液的手帕燃烧时实际上是什么在燃烧?
2、手帕在熊熊烈火中为什么没有被烧掉呢?
该小魔术将课堂气氛再推向新的高潮,让学生讨论交流,发现。该环节中,所有学生
都参与其中,合作交流,不断的通过类比找不同,不断的发现,不断的讨论,交流,从而有新的发现,产生新的结论,激发兴趣,使学生享受成功的喜悦,自认为这也是这节课的该发扬地方之一。
环节4 :探究灭火的原理。提出问题,燃烧需要同时满足三个条件,那么怎样灭火呢?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灭火的原理。
创设一个自主探究的活动场景。出示七支燃烧的蜡烛,模拟燃烧场面,并给出一些灭火的材料和工具,让学生开动脑 ……此处隐藏16093个字……p>1.探究实验
步骤一:如下图
步骤二:将薄铜片上的红磷与小石头分别放在酒精灯上加热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燃烧的条件
(1)可燃物
(2)与氧气(或空气)接触
(3)达到燃烧时所需的最低温度
三者必须同时满足。
3.引导得出着火点的定义
[生] 1.全班分为六个小组,按照投影的步骤完成“燃烧的条件”实验。
2.根据实验现象一起讨论燃烧的条件。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指导同学们安全、正确的完成实验。引导同学们得出正确的结论。提示步骤1能得说明什么。步骤2又能得说明什么。两者相结合得出正确的燃烧条件和灭火的原理。
[生] 八分钟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交流讨论的结果,大家一起评出最佳的结果。
[师] 鼓励同学们的积极的动手和思考问题。提出探究时出现的小问题。避免再犯。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思考小魔术中的手帕为什么烧不坏。
[师] 小魔术大解密
让学生在实践中探索,在活动中体验,在尝试中感悟,从而激发了同学们对探究的热情。
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相互帮助、相互交流使学生学会分享、学会合作、学会创新,感受合作带来的成功与喜悦。
探究内容在教材的演示实验中略有改进。增加了对不可燃物的探究。更加有利于同学们得出燃烧的条件。
根据所学的内容,解释魔术的奥秘,同学们初尝掌握新知识的喜悦。
燃烧的条件的应用
1.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中燃烧”。装置如下图:
2.有关煤炉的讨论
(1)如果不继续往炉子里添柴火,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2)如果把炉门关得严严的、一点气也不通,炉火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如果把炉里正在燃烧的柴夹出来,柴还能继续燃烧么?为什么?
3.利用燃烧的条件,思考怎样燃烧会更旺呢?可举出具体的实例。
[师] 了解了燃烧的条件后,思考怎样能使刚才实验中水里的白磷燃烧呢?
[生] 积极思考回答问题
[师] 演示实验“白磷在水下燃烧”。
[生] 根据燃烧的条件讨论后回答第2题和第三题。
1.改进演示实验优点:向水中通入氧气,硬纸片不能很好的固定白磷,白磷四处游动,不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可以用一个螺帽代替硬纸片,白磷能和氧气很好的接触。并且能清楚的观察到燃烧的现象。
2.从化学走向生活。利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加深对燃烧条件的理解。
3.在新知识的运用中形成发展的知识结构。培养了同学们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探究
1.实验探究
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将燃着的蜡烛熄灭。并思考为什么该方法有效。
2.根据实验探究得出灭火的原理
(1)清除可燃物
(2)隔绝氧气(或空气)
(3)使温度降到着火点以下
三者任满足其一。
[师] 燃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方便。但控制不当将演变成无情的火灾。同学们例举生活中的燃烧时,有人就提到了火灾。
[多媒体展示] 衡阳11.3特大火灾。有20名消防队员壮烈牺牲,11名消防队员光荣负伤,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消防官兵扑救火灾伤亡最惨重的一次。
[师] 我们应掌握有效的灭火方式,将火灾的损失降到最低。灭火的方法有哪些,其原理是什么?
[生]1.分为六个探究小组进行实验探究。
2.完成教师所给的表格
[师] 积极参与到同学们的实验探究中,发现他们的问题,给予适当的提示,让整个探究过程顺利进行。
[生] 8分钟后,派一个代表交流讨论结果。其他同学可以补充和完善。
[师] 鼓励各组的实验方法。归纳总结出正确的灭火原理。
以衡阳特大火灾过渡到燃烧有利还有弊。使学生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事物,学会一分为二的看待事物。
给定实验目的,请同学们自主设计实验。开放式的探究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实验能力。
分组合作,进一步加深了同学们的合作精神,培养了大家的默契,为以后的探究学习打下基础。
灭火的原理和方法的应用
1.生活中遇到下列情形应该怎样灭火,其原理是什么?
(1)炒菜的锅起火了;
(2)做实验时,不慎碰倒酒精灯,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
(3)由于电线老化,短路起火;
(4)邻居吸烟,不慎引燃被子发生火灾;
(5)森林在打雷闪电时起火。
2.油田起火,采用降低其着火点的方法将其熄灭是否可行。为什么?(本课疑点)
3.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的灭火原理和灭火范围(见教材127页)。分组做“人人都当消防员”的实验。
[生] 根据灭火的原理完成第一题、第二题。
[师] “着火点是否可以降低”是本节课的疑点。可将着火点比喻成铁、铜等物质的密度。不同的物质密度不同。密度是物质固有的物理性质,不能随便降低。
[生]1.自学了解几种常见的灭火器
2.分组做简易灭火器灭火的实验(如图),人人都当消防员。
1.将理论用于实际,巩固灭火的原理。情感上认识火灾是可以控制的,掌握有效的灭火方法能防止发生火灾。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社会的责任感。
2.以提问的形式提出本节课的疑点。形象的比喻使同学们更容易接受着火点不能降低。
3.根据教材步骤,自主完成灭火实验。学生感到学有所用的喜悦。
掌握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1.了解易燃物和易爆物的安全知识。
2.认识一些与燃烧和爆炸有关的图标
[师] 火灾无情,灭火不如防火。
[生] 1.了解爆炸威力后,积极主动的自学“易燃易爆安全知识”。
2.认识图7-12的图标表含义
3.联系生活,思考应当在哪些地方张贴这些图标。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引导学生更关心生活,关注消防安全。
火灾自救常识
看影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自救”
[生] 认真看影片。遇到火灾,学会自救。
学会一门自救常识,激发同学们对化学学习的热情。
总结
总结本课的重点
1.燃烧的条件
2.灭火的原理和方法
[生] 一起回顾两个重点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总结本课的重点。同学对本课的重点由短时记忆过渡到有效的长时记忆。
作业
电影院、学校、幼儿园、网吧等地是人口密度较大的场所,一旦发生火灾损失惨重,请任选一地,根据其特点,设计预防火灾的方案或考察该场所的预防火灾的方案。(包括万一发生火灾时需要采取的灭火和自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