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说明文

时间:2025-11-26 17:16:06
初三说明文

初三说明文

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作文了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视的说明文,说明文写作的目的在于给人以知识:或说明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或阐明事理。那么什么样的说明文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初三说明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初三说明文1

八月十五是中秋节,所以被称为中秋或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还要圆,要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中秋前夕,人们都尽可能和家人团聚,取人月双圆的意义,八月十五又叫“团圆节”。

中秋节是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民间传统节日。早在三代时期我国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晚上,有赏月、游湖等活动。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很少了。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古时还有祭月和拜月活动。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梨,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有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地方,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月饼与中秋节的联系是在明代。具有关资料说,当时,北京城市里出现了一种以果做馅的月饼,而人们在中秋节这一天自己制作月饼,用于自身和赠于亲朋好友,以表达团圆和祝贺之意。那时的月饼大小和形状很不规范,差别甚大,其名称也颇特别。比如,山西省介县一带在中秋节这天,当地老百姓已有合家围坐分食团圆月饼的习俗其制作的月饼名堂多且有趣,如有专供男的食用的月牙月饼,有只限于女的享用的葫芦月饼,还有特别为小孩们准备的“孙悟空”,“兔儿爷”之类的月饼,等等。名目繁多,不一而足。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中秋节是人们一直都喻为最有人情味,最有诗情画意的一个节日。有人说,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节这一份思念当然会更深切,尤其是一轮明月高高挂的时刻。

初三说明文2

我有一支漂亮的铅笔,它的长度大约有17厘米,是绿色和白色相间的花纹,圆柱体的形状,摸起来很光滑,散发着迷人的香味。

它可勤劳了,每天都辛辛苦苦地干活,把我的字写得漂漂亮亮,它还是个绘画高手,画了城市、房屋、大山、还有树林……

当我难过时,我会把苦恼的事告诉它,它总会对我说:“只要努力就一定能成功”。当我开心的`时候,它就陪我一起嬉戏玩耍。

每天我都把它削得很尖很尖,可我看着它一天天变短,我却一天天长大,真希望有一支永远不变短的铅笔啊!

初三说明文3

在台灯下,做着学校布置的家庭作业,忽闻楼下的小朋友数着:一,二,三……我顿时感到无限茫然,暑假快乐时光已被强盗洗劫了一半。剩下的时间能用来干嘛呢?是感慨,还是叹息。但有一点我是知道的,当那秋风来时,我便要乘风回到那告别良久的学校。等待我的会是怎样的初三?

期末考的前几天,初三的学哥学姐们走了,楼上已空空如也,想起那就是我们明天的教室,不觉心底感觉到一点空虚。初三的日子是安静的么,我可不希望班上这热闹的气氛被寂静所取而代之,希望等待着我们的不是那一斤斤的试卷还有老师的题海战术,初三会被函数、ABCD、电路、还有那之乎者也,氢氦锂铍硼所包围呢?不会臣服于那勾勾叉叉,初三的生活到底是怎么样的呢?现在还是个迷,只能等到秋风阵阵时,才得以解开吧。

从网上得知了一位学姐的喜讯,从文字上可以看出来她是有多开心,毕竟那是初中三年和最后一年冲刺的结果,6个A啊。我也从心底里佩服她,那同样也是我的目标,看样子初三还是蛮简单的,我的初三应该不会差到哪去吧。我身边有这么多的活宝,想不开心也难啊。大家共同经历了这么多风风雨雨,也算是共患难的难友了吧,初三是难不倒我们的,初三,你好。我们要比你活得更精彩。

气温已经开始下降,气候也慢慢变得宜人,难道这已经是临秋的讯号了吗?我望着窗外有点泛黄的叶子,树下还有绿葱葱的`草,这是秋天的开始,还是夏天的结束。是该惊喜,还是该惋惜,现在的我还无从得知。夜深人静的时候,我打开窗,去仰望星空,那漆黑的天空中闪耀着点点星光,是那样的美丽、迷人,我突然恍然大悟,那漆黑的天空,就是初三生活的实质吧!但那亮晶晶的星星才是初三中我们欢乐的时光,经管它是短暂的,但它依旧美好。

想着那璀璨的群星,充满对初三的期待,就这样我进入了甜甜的梦乡,等待我的会是什么……

初三说明文4

有遁世者说:“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 ——《徒然草》 梅花满树,又是一年冬至。早晨醒来,第一个念头就是今天冬至,脑海中响起了一首曲子,莫扎特的《魔笛》,同时响起的还有一个中年男子的声音:2018年11月7日22点20分,这个平静小镇中一个普通的家庭里,一个普通的中年男人沉浸在莫扎特临终前最后一部也是最为辉煌的一部歌剧《魔笛》的'吟唱声中。这样的一句台词来自于电视剧《冬至》。

冬至,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对于节气时令的变化,我们总是很敏感的。时令变了,皮肤感触到的温度变了,眼中看到的风景也变了,从枝桠新抽一直看到黄叶满地。徒然草中写道:“我在世上已经了无牵挂,只对于时序节令的推移,还不能忘怀。”不能忘怀的,是看到眼中,记在心里的自然的美丽吧。 明刘基有首诗:“日薄云阴雪在山,夜寒溪静客舟还。乾坤簸荡逾三载,风俗乖张似百蛮。废井衰芜霜后白,空村乔木晓余殷。独怜节序逢冬至,不得安息学闭关。”诗中闭关的意思就是“闭门谢客,断绝往来,不为尘世所扰。”如此说来,不知闭关者是否可以算是遁世者。时序节令的推移可以使他们感到时间无声无息的流逝。

又是一年芳草绿。今天讲到了一首皇甫松的《采莲子》:“船动湖光滟滟秋,贪看年少信船游。无端隔水抛莲子,遥被人知半日羞”。可以想见到的江南风光,可以想到的大胆热情却又娇羞可爱的江南姑娘。这首诗使我想起了《天龙八部》一书《向来痴》一章中后半部分阿碧的出场: “便在此时,只听得(矣欠)乃声响,湖面绿波上飘来一叶小舟,一个绿杉少女手执双桨,缓缓划水而来,口中唱着小曲,听那曲子是:“菡萏香连十顷陂,小姑贪戏采莲迟。晚来弄水船头滩,笑脱红裙裹鸭儿。”歌声娇柔无邪,欢悦动心。”水面上全是菱叶和红菱,清波之中,红菱绿叶,鲜艳非凡。见过荷塘,但是这样的景象我是无论如何也看不到的,只能想象了。

于是,在冬至之日,在朔风呼啸彻骨寒之时,我向往着一个江南采莲的梦。

初三说明文5

放纸鹞是惠州过重阳节的主要习俗。 ……此处隐藏4950个字……争着为他们伴奏,观众们一阵阵热烈的叫好声和掌声响成一片。

我和妈妈慢慢向前行,我的眼前是一片花团锦簇的木槿花林。咦!好漂亮的蝴蝶!我隐隐约约地看见一只只蝴蝶在美丽的木槿花林上飞舞,我高兴地向前去,想和蝴蝶们一起嬉戏玩耍。不走不知道,一走便明了。原来是老爷爷老奶奶们在练扇子舞!他们手中舞动的扇子就像一只只漂亮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

我们走进了一片小树林。这儿可真凉快!许多人都在这里散步。你看他们有的一边走,一边活动手臂;有的一边走,一边踢腿;还有的在绕着大树跑······小树林的旁边是一片宽阔的绿草地,草地上,狗儿们在快乐地摇着尾巴奔跑嬉戏,旁边的大树上,小鸟们叽叽喳喳地叫唤着,好像在为它们唱歌。最开心的当然是小朋友们,你看他们在快乐地随着风筝奔跑,看着风筝自由地飞翔在高高的蓝天上,孩子们一起拍手欢呼叫好。

走出树林,一片银杏林映入眼帘,我走进银杏树林,啊!这里真安静!我背靠大树,打开书本,给公园的早晨又增添了一道别样的风景线······

初三说明文13

家庭是圃,孩子是苗。家风如雨点,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小苗只有在雨露的滋润下,才能健康成长。孩子只有在优良家风的熏陶下,才能出类拔萃。最近,随着“家风”一词火了起来,脑海中不禁涌现出爸爸妈妈教育我的一幅幅景象。

上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总爱叮嘱我几句:“孩子,到学校千万别和同学打架,如果有人欺负你,就回来告诉我或老师。”!上小学了,妈妈生怕我在学校和同学发生矛盾,老是有事没事给我上“政治课”,讲一些经典的故事,教育我遇事要宽宏大量,在学校要和老师、同学和睦相处,不要动不动就和其他人发生冲突。在妈妈的谆谆教诲之下,我基本上没有和老师、同学发生过矛盾,因为我记住了要与他人和谐相处,宽以待人的处事原则。

做人是要守时的'。虽然爸爸没有教我这个道理,但他却用行动告诉我这个道理和别人约定出行时间,爸爸总是提早几分钟到达。他说这样才不会让别人等我们。久而久之,我也耳濡目染,学着爸爸养成了守时的好习惯。

现在,我已经读五年级了,已经养成了乐于助人、艰苦朴素的好习惯。仔细想想,这些都和我们家的家风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妈妈还是在每次去学校之前给我上“政治课”,爸爸还是时不时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如何做一个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的人。我非常乐于聆听他们的一言一语,因为那正是我们家的好家风。它就像一粒种子播下一种行为,播下一种习惯,他让我们的生活更加和谐。让我的成长更加健康。

初三说明文14

蛹,尽力了就是蝶。

——题记

天赐的才能,展现出来,只是虚妄高傲;而尽到全力的拼搏,才是真正令人臣服的境界。

或许你的字并不是最清秀的,但只要尽力了,在字里行间也会散发着用心负责的淡淡清香,也足以让人心旷神怡。或许你并不是最优秀的,但只要尽力了,也可以在苦难中放出光芒,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精彩的.人生。或许你很懦弱、胆怯,但只要尽力了,困难并不是无法战胜的。

倚着窗,望着天边的光亮一点点的黯淡下去。华灯初上,随着路人回家的脚步流转,鸣笛声、车铃声在大街上喧闹着。视线中,忽然看到头发蓬松,衣着破烂不堪,好像没有完全进化好的远古人类。起初,内心不禁涌起一丝怜悯之情,不觉哑然一笑,这人难道仅仅是因为家庭背景的缘故吗?我想:他大概是没有尽力而为吧!试想,如果,他不屈从于这样的生活,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坚强一点,努力一点,何至此地步?

尽力而为真是一座通向美好的桥,但有的人,有桥不走,偏偏寻死跳河。万事不求完美,只需看到尽力的汗水,他将永远是隐在差距之中等待未来创造的奇迹。英国政治家狄斯累利说得好:“当一个人全心全意追求一个目标,甚至愿意以生命为注时,他是所向无敌的。”

凡事尽力而为,就好。

初三说明文15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民族。

诗歌在中国已流过五千年的光辉岁月,奔腾的黄河,浩汤的长江,巍峨的长城,都是它厚重底蕴的见证。

时至今日,尽管人类社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诗歌仍然流淌在中国社会的演进中,仍然浸润在中国人的生活里。

在中国社会的内核里,在中国人的内心里,诗歌依旧熠熠生辉。

诗歌是中国文化发展中的土壤,是中国人繁衍发展的'精神食粮。

中华民族最核心的哲学思想和价值理念,就承载于不断继承和创新发扬的诗歌之中。

诗歌陪伴中国人走过历史,诗歌亦将陪伴中国人走向未来。

众所周知,诗歌在中国有两大源头,一个是《诗经》,确切地说,是《诗经》中的“风”。一个是《楚辞》,代表作是《楚辞》中的《离骚》。“风”开辟了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而《离骚》则开辟了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

“风”和《离骚》像中国诗歌的一对翅膀,成就了中国诗歌的腾飞。

正如袁行霈教授在其《中国文学概论》一书中指出的那样,“中国文学的长河,是以诗歌为主流的”,对其他文学体裁以及艺术的许多门类都具有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对文章和艺术的影响。

之所以会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源于中国诗歌的四大内在特质。一是抒情性,中国诗歌特别注重抒情的表达,无论是现实主义,还是浪漫主义,无论是边塞诗歌,还是山水田园诗歌,都强调诗歌的抒情性。二是尚善的态度,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思无邪”就是不离开善的准则。三是乐观的精神,《易经》说:“穷则变,变则通。”,中国的哲学观念中,逆境的极点就是顺境的发端,在这种观念影响下,中国诗歌往往以否极泰来看待和描写人生。四是含蓄美,中国诗歌要求通过有限的字句和表达来启发读者的无穷想象,特别注重以小见大,言尽意远,含蓄不尽。

这四个特质,成为了中国诗歌的核心衡量尺度。

诗歌在魏晋时期走向自觉,它的重要代表就是建安诗歌以及陶渊明的田园诗。它们成为中国诗歌的厚重积蓄和沉淀。

终于,到唐代,诗歌走上了巅峰!五绝,七绝,五律,七律,都达到空前的高度。李白、杜甫、韩愈和白居易成为中国诗歌星空中最耀眼的星辰。

盛唐的衰落,使诗歌也不得不走下巅峰。“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一首《乐游原》,为唐诗画上了句号。

后来宋诗,明诗,清诗,虽不乏经典诗作,却再也无法企及诗歌曾经的巅峰。

然而,晚清的一首小诗却朴素生动,轻松明快,如果在唐代,一定可以步入唐诗的殿堂。

它便是袁枚的《所见》。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寥寥数语,妙趣横生。袁枚把儿童的天真烂漫,农耕社会的自由闲适,人心灵深处的纯真无邪表达到了极致。

朗读这首诗,如果你是一个诗人,你会有无尽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画家,你会有无尽的想象。如果你是一个音乐家,你仍然会有无尽的想象。事实上,无论是哪个读者,朗读此诗,都会有无尽的想象。因为它写出了最朴素也最无价的东西。

我多想变成那个牧童啊,骑着黄牛,漫步林间,闻听鸣蝉,走进田园!

《初三说明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