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出师表教学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开展教学活动前,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出师表教学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出师表教学教案1教学目标:
1.让学生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
2.扫除文字障碍,熟练掌握表中的内容。
3.了解《三国演义》中的有关情节。
教学设想:
1.安排三课时。
2.第一课时主要扫除文字障碍,听录音及了解有关情节,体会诸葛亮在文中流露出的感情,分析6、1、2(机动)段。
3.第二课时继续学习剩余的内容,主要是3、4、5、7段,明确诸葛亮在文中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政治愿望。
4.第三课时结束课文内容讲解,.总结“以”字用法,并小测本文知识。
教学重点:
1.诸葛亮向后主所提的建议及其政治愿望。
2.疏通文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耿耿忠心及本文情词恳切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有许多必知的东西:例如书法家不能不知道《兰亭序》;军事家不能不知道《孙子兵法》,二胡演奏家不能不知道《二泉映月》;我们今天所要学的是忠臣不能不知的文章------诸葛亮的《出师表》。苏轼曾经说:“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这催人泪下的《出师表》。
二、简介作者及文体:
诸葛亮,字孔明,三国时期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人称“卧龙”,汉末为避战乱,隐居隆中。后扶佐刘备统一了我国西南地区,使全国形成魏、蜀、吴三足鼎立的局面。
“表”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主陈述作者的请求和愿望。我国古代臣民给君主的呈文有不同的名称:战国时期称为“书”,汉代则分为“章”、“奏”、“表”、“议”四类,在内容上各有其不同的分工(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此外还有一种专门议论朝政的文章叫做“疏”;到魏晋南北朝时,此类文章又称为“表”。
三、听录音感受文章的情感,扫除文字障碍。
c ji n zh z ng p zh o y u y w i
崩殂 忠谏 陟 罚 臧 否 昭 攸 祎 以 遗 陛下
b qu w i s sh ji n d n f i zh ng ji
裨 阙 猥 夙 庶 竭 驽 钝 菲 彰 咎
z u zh o
咨诹 遗诏
四、析文。
⒈上面已经介绍了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么诸葛亮是怎样评价自己的,又为什么会对刘备刘禅忠心耿耿呢?请齐读第六自然段。
⒉指名翻译本段,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茍全:苟且保全。
②卑鄙: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③猥自枉屈:“猥”是“辱” 的意思,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④驱驰:奔走效劳。
⑤有:通“又”
⒊生翻译全段,师订正。
⒋说说有关“败军之际,危难之间”的有关情节。
⒌生阅读有关刘备“白帝托孤”的情节,结合刘备“三顾茅庐”的'有关情节,领悟诸葛亮写此文的感情。
小结:总而言之,诸葛亮在这里表明了对先帝的感激之情,也述说了为什么对皇帝是忠心耿耿的。诸葛亮是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那他将怎样来报答皇帝呢?从政治家角度来看,他要给皇帝提各种治理国家的建议,从军事家来看他应当保卫祖国为国征战。接下来让我们看看他是怎样提建议,又是怎样为国征战的。
⒍指名翻译第一自然段,注意以下字词的翻译。
①崩:古时指皇帝的死亡。 ②殂:死亡 ③诚:实在
④秋:时 ⑤内:在宫廷内。 ⑥外:指宫廷外。
⑦盖:原来。 ⑧殊遇:特别厚待 ⑨诚宜:应当。
⑩妄自菲薄:过分的看轻自己。
⑾引喻失义:“义”是适宜、恰当的意思。整句的意思是说话不恰当。
⒎为什么要向后主刘禅提出建议呢?
明确:这是形势决定的。
好,就请同学们也当一回政治家,分析一下当时的形势有什么优势,又有什么劣势。
劣:客观上先帝崩殂,天下三分 益州疲弊 优:主观上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师:也就是说形势上有好有坏,国际形势是严峻的,但众臣有报国之心,那么这个时候什么人将起 到决定的作用?
明确:皇帝
师:也正是如此诸葛亮才向后主提出建议。诸葛亮在这里向后主刘禅提出了什么建议?
明确:诚宜“开张圣听”。
提这条建议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以光先帝遗德,恢士之气,免塞忠谏之路。
⒏生齐读第二自然段(机动)
⑴指名翻译,注意以下字词的解释。
①陟:原意为登高,这里指奖励。 ②作奸:奸指奸邪的事情
③科:科条法令。 ④有司:职有专司,就是专门管理某种事情的官。
⑤昭:表明;显示。
⑵本段作者和向后主刘禅提出什么建议?
明确:“陟罚臧否 ,不宜异同 ”,即要严明赏罚。
⑶生齐读本段。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⒈熟读课文,背诵一、二、六段。
⒉预习剩余的段落,并试着翻译。
板书设计:
出师表
出师表教学教案2教学目标
1、了解诸葛亮忠心辅佐两朝的赤忱,了解他的政治主张,特别是对后主刘禅的劝勉——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小人的三项建议的进步性和借鉴意义
2、学习并掌握文言词语和重要语句。
3、了解本文从容不迫、条分缕析的写法。
教学重点:
1. “表”这种文体的抒情色彩很浓,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着重体会。
2. 教学目标1、2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展示两副对联:这里的老臣是谁?一表是指什么?
杜甫《蜀相》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陆游《书愤》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明确:老臣是三国时期蜀国名相诸葛亮,一表是指他的《出师表》
2、历史背景介绍:
《出师表》是出兵打仗前,主帅给君主上的奏章。这种表,或表明报国之心,或呈献攻城掠地之策。历来以战 ……此处隐藏8454个字……继之以进谏举贤以正其治,转而自述平生以动其情,结尾点明兴汉之主旨以励其志。文中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更增加哀婉恳切之情。全篇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理至情浓,情理交融,使文章具有极强的感染力,从而成为千古“至文”,历来为忠良义上推崇和传诵。
四、质朴、恳切而精练的语言
全文只624字,13次提先帝,7次提陛下,“报先帝”、“忠陛下”的思想感情贯穿全篇,处处不忘先帝“遗德”、“遗诏”,处处为刘禅着想,殷切期望他继承父志,完成先帝未竟的“光复汉室”之大业。作者此情此意,形成了本文率直、质朴、恳切的语言风格。他心之所想,笔之所写,请之所注,理之所喻,皆醒目而感人。全文不用典,无比喻,去华丽,重真情实感,处处不失臣子的身份,又切合长辈的口吻。
本文语言精炼,多以四字句行文,兼用一些工整的排比对偶句式,如‘特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上忘身于外”、“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体现了东汉末年骈体文流行的时代风尚。本文有大量的合成词,是出于诸葛亮的首创,不少词经过他的提炼,后来成为富有生命力的成语,沿用至今,如“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作奸犯科”、“苟全性命”、“斟酌损益”、“感激涕零”、“不知所云”等。
五、读讲议结合的教学方法建议
读,就是要反复诵读,首先要读准字音,划分停顿,然后根据练习第一题的要求,读得层次分明。朗读应贯穿教学过程 始终,讲一段,背一段,最后连贯背诵全文。讲,就是疏通文义,上面已经说过,这里只补充一点:讲,不是由教师包办,也要让学生参加,即使只能说出字面上的意思也是好的,要借此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议,就是讨论文章的理路和主旨。
以上三者,读为主,讲次之,议为轻。三者交互进行,再辅之以简明的板书,必能收到很好的效果。
六、帮助学生理解文章内涵的教学方法建议
由于课文内涵较深,教师必须重视疏通文义的工作。不能停留在把课文译成现代汉语上,更不能过多的涉及语法,把本来简单的内容变得复杂起来,而要讲讲作者说话的背景、原因和意图,使学生能较好的理解那些话的内涵,这样才有助于记诵。
较难处理的是说话的背景。讲背景不宜过细,不能把它变成讲故事,但偶尔用之也未尝不可,例如“乐不思蜀”的故事确实说明刘禅说话存在着“失义”的情况。有些地方只需要点一下,例如讲到“亲小人”时就应指出刘禅宠信宦官黄皓。在讲完某些段落后,为了加深学生的理解,也可用简要的史实作补充说明,例如讲完第三、四、五段后,可以指出诸葛亮死后,蜀汉政权还维持了29年(234—263),主要原因就是诸葛亮选好了接班人;讲完第八段后可以指出,这次北伐失败后,诸葛亮自贬三等,去丞相号,说明“不效则治臣之罪”决非虚语。
教学设计示例
第一课时
一、介绍背景
认真阅读“阅读提示”的内容,了解本文写作的背景,目的和全文主旨。
刘备死后,刘禅继位,国事无论巨细,莫不取决于诸葛亮。
公元227年,诸葛亮认为伐魏的条件已经具备,但在内政方面,还觉得放心不下,因此临行前上《》给刘禅,希望他亲贤远佞,修明政治,保证北伐成功,彻底完成“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帝王之业。充分流露出忧心国事以及临行依恋的心情。
二、阅读分析
1.自读“阅读提示”,了解下边几个问题:
(1)“表”这种文体的.一般内容和作用。
“表”的一般内容是议论和叙事,往往有抒情色彩;它是古代奏议的一种,用于向君王陈说作者的请求和愿望。
(2)本文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写的?
本文写于蜀汉建兴五年蜀汉第一次出师伐魏之前,当时蜀汉已从猇亭战役的惨败中恢复过来,既与吴国通好,又平定了南方叛乱,所以诸葛亮决定北上伐魏。
(3)诸葛亮写本文的目的是什么?
希望国内政治修明,有一个稳定的后方,使他“北定中原”计划得以实现。
(4)全文的主旨是什么?
使后主刘样认识到必须亲贤远佞,才能修明政治,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
2.熟悉课文
(l)教师范读。
要求:认真听读,注意字的读音。
(2)学生各自放声读两遍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尽量读好句中的停顿。
(3)请8位学生每人读一段课文(第8位学生读最后两段)。
教师随时纠正学生的读音错误。
(4)读课后练习一中列出的长句子。
读读,议议——请学生说说每句话大意。
(5)齐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和句中停顿,尽量读得流利。
三、总结、扩展
本节课着重介绍写作背景及写作目的,同时能朗读课文,消灭生字词,读好长句,为加深认识做书后练习一。
在能读熟的基础上,请找出课文中成语并把它写在读书笔记上,语文重在积累,想一想由这些成语还能想到有关的一些成语。
第二课时
一、疏通文意
方法:二人小组,对照注释逐句弄懂课文大意,将二人都不明白的语句画下来,待集体解疑。集体解疑,教师适当讲解,重在指导学生自己读懂语句的意思。最后,请几个学生每人讲一段课文大意;教师在学生择课文时,提出语句里的重点词语。
二、朗读课文
要求:读出语气,思考: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他反复陈说的是哪一条?
请班里一位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朗读。
三、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l)讨论刚才提出的思考题。
提示学生再读“阅读提示”。
(2)诸葛亮就国内政治问题向刘禅提出了几条建议?
共3条:①广开言路——“开张圣听”;②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③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
(3)他反复陈述的是哪一条?为什么?
是亲贤远佞这一条。因为刘禅是个昏君,容易受坏人蛊惑,如不亲贤远佞,就会出现“妄自菲薄,引喻失义”“偏私,使内外异法”等情况,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能贯彻执行,而“亲贤”更重要。“开张圣听”,对贤臣“亲之信之”,要“咨诹善道,察纳雅言”等,都是开导刘禅要“亲贤”。
(4)参看“阅读指导”划分全文结构,明确每一部分的意思。
四、完成练习
当堂完成书后练习二先二人小组讨论后,后全班讨论答案。
五、总结、扩展
诸葛亮在这篇表文中,向刘掸提出了3条建议:广言路--开张圣听;严明赏罚——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远佞——“亲贤臣,远小人”。这三条建议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诸葛亮在这里以老臣的身份,谆谆告诫,表现了一片忠诚化国的心情。同时也说明了出师远征之前,对宫中、府中都作了妥善安排,思虑精细。
诸葛亮的文章写得周密畅达,他的散文开门见山,直抒己见,感情真挚,质朴清新。文中谆谆劝诫刘禅尊贤纳谏,严明法治,说明出师的目的和任务,披露自己的忠心,情辞恳切,肝胆照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