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来辅助教学,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大幅度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从而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教材解读:
课文讲述了一位重病缠身的母亲,体贴入微地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儿子要好好活下去的故事,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小事的细致描写,表达了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
写作背景:
在他二十一岁的时候,突然得了一次重病,导致高位截瘫,也就是在那一年,他的母亲也去世了。后来,在他的许多文章里都写到了他的母亲,纵观他的成长之路,其实就是母亲用生命代价铺就的。《秋天的怀念》便是怀念母亲的的文章。在此文中,作者借助对几件平常的小事的细致描写,来表达母子之间的似海深情,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
学情分析
对七年级学生而言,还不可能深入理解作者在本文中所流露的痛苦、失望、反省、内疚、自责······这样负面的情感,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教材中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情,体味人物的内心情感,并以此点燃学生情感,引发真情,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能力。
教学目标:
1、体会作者将浓烈的感情寄托在叙事中的写法。
2、掌握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等描写,感受人物形象。
3、深切地领悟文章蕴涵的深沉无私的母爱,联系生活实际。
教学重难点:
读课文的内容,领会朴实的语言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作者,梳理脉络
(一)作者简介。
1951年1月4日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自愿到陕北延安农村插队干农活。
1969年4月因腰腿病返京治病,6月回村。1971年9月史铁生腰疼加重,回北京治病。1972年1月5日住北京友谊医院,一年有半,治疗结束之时即轮椅生涯开始之日。代表作有小说《命若琴弦》《务虚笔记》等,散文《我与地坛》《合欢树》《病隙碎笔》等。
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连在一起。他用残缺的身体,写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是人们日益幽暗的内心。他的《病隙碎笔》作为20xx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苦难与信仰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史铁生苦苦地追寻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这种勇气和执着,深深地唤起了人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和关怀。
(二)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1、学生自由朗读,掌握字词。
瘫痪(tānhuàn)憔悴(qiáocuì)仿膳(shàn)jué(诀)别翻来fù(覆)去
2、解释词义。
憔悴:形容人瘦弱,面色不好。
烂漫:文中指颜色鲜艳而美丽。
诀别:多指不再相见的分别。
3、课文写母亲关爱儿子是围绕哪件事展开的?
看花——线索(板书)
(1)“我”对看花的态度前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拒绝→同意→主动
(2)文中的母亲和儿子的健康状况如何?
母亲:整宿肝疼→病入膏肓→离开人世
儿子:双腿瘫痪
(3)作者的生活态度前后有什么改变?
绝望封闭→积极乐观
4、我的脾气如何?改变我的人?(过渡)
脾气:暴怒无常改变我的人:我的母亲
二、感知母亲,诠释母爱
要求:面对“我”的暴躁,母亲是怎么做的?提示:人物描写的句子(如找出有关描写母亲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用不同的.符号标出。
请自读课文,用不同的符号标出。可随手写下自己的感受,跟着自己的感觉和理解读一读这些话。
1、品读第一部分,母亲做了什么?
①“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
语言描写
母亲带“我”去看花,想让“我”振作起来,重拾对生活的信心。
②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的,看着我。
动作、神态描写
“悄悄”出去:体谅儿子,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
“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眼边红红的”:说明母亲偷偷地哭过但又不让儿子看到自己难过的样子。强忍内心悲伤,无私的关爱儿子
③母亲扑过去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神态描写
“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
母亲“忍”住的除了哭声,还有什么?(忍住病痛,忍住儿子暴怒无常的坏脾气)
“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
母亲说“好好儿活”:强忍着痛苦,劝儿子要坚强。(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2、品读第二部分,母亲又是怎样对待儿子的?
①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
动作描写
为何要描写窗外落叶?
以动衬静,突出“我”孤独、无望、痛苦的心情,也用来象征“我”的生命如树叶般飘零。
母亲为何“挡在窗前”?
怕“我”触景生情,伤感痛苦,表现了母亲的细心。
②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态描写
“憔悴”:母亲既承受着病痛的折磨,又因儿子残疾又绝望的状态下承受着心理的折磨。
“央求”可否换成“期待”?
“央求”:表现了母亲的执着。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若换成“期待”则不能突出母亲忍着巨大病痛仍一心为儿子着想这一特点。“央求”含有最低要求的意思,“期待”则指较高要求。
③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此时母亲的内心是怎样的?
语言描写
表现了母亲内心的喜悦。
母亲知道自己身体不好亦或者知道自己 ……此处隐藏31511个字……的氛围中围绕着读而展开,注重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意图让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在自主、交流、探究中明理,在联想、想象中提升,在质疑中创新,在练笔中巩固,在快乐中学习, 在感悟中生活。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4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中的小事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从而培养学生关心长辈、尊敬长辈的思想。
2、自学课文中生字词,感受一件件不起眼的小事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概括母亲关心我的具体事例,从中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情况
1、检查生字词
(1)抽读生字卡片
瘫痪、仿膳、豌豆、诀别
(2)用诀口头组词
(3)提出不理解的词句,师生共同解决。
2、通读课文
3、检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为什么叫?
二、细读课文,说说母亲是怎样关心我?从哪些事中可以看出母亲对我的关心?
1、读课文,用画出与问题有关的语句。
2、试着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
3、分四人小组说一说。
4、全班交流反馈。
5、你认为这是怎样的一位母亲?
三、品读课文,体会思想感情。
1、作者运用一件件小事反复涌现,从中你体会到什么?是怎么体会道的?
2、母亲在世的时候,作者想过母亲的感情,关心过母亲的身体了吗?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
3、谁能把刚才你体会到的感情通过朗读表现出来?
4、指名朗读、小组读、全班读。
四、读写结合。
1、课文是通过什么方法来表达自己对母亲的怀念之情?
2、回忆下自己的妈妈是怎样关心你的?
3、学了这篇课文,想对自己的妈妈说些什么?
4、以《妈妈我想对你说》为题,给妈妈写一封信。
《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15学习目标
1、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2、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掌握生字词,把握重音和停连。
教学难点根据文中的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的关爱。
教学方法
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情感导入
有这样一位儿子,在他二十一岁正值风华正茂之时,却不幸患病,导致双腿瘫痪。他痛不欲生,不能自拔。有这样一位母亲,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精心照顾双腿瘫痪的儿子,鼓励他重新点燃生活的信心。可就在北海的菊花烂漫开放的时候,母亲却带着无限的牵挂永远地离开了,而这个特别的秋天,也成了儿子永生的怀念。
多媒体展示补充:
1、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
2、两条腿瘫痪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出路,突然似乎什么都找不到了。
(设计意图:通过介绍史铁生双腿瘫痪后的境况,让学生能理解文章史铁生脾气暴躁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请同学们大声朗读课文,注意把握全篇的感情基调,并思考完成这样两个任务:
1、请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双腿瘫痪后,脾气暴怒无常的史铁生,在母亲的安慰、鼓励下走出困境。
(多找几个学生回答,不断补充、修正,直至得到较好的句子。这个过程教会学生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的方法和技巧。)
2、课文几次写到看花?母亲有没有看到花?
课文三次写到看花,前两次是母亲请求他去,最后一次是妹妹推着他去北海看菊花。母亲到最后也没去看成菊花。这成了史铁生心中永远的痛。
(训练学生跳读,寻找目标信息的能力。)
三、研读品味体会感情
找出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等细节描写,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沉无私的关爱,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明确:
1、望着天上北归的雁群,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
动作描写。“砸”、“摔”两个动作写出了史铁生的痛苦与绝望;
2、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
动作描写。“悄悄”出去是为了让“我”尽情发泄心中的苦痛,期待“我”能恢复平静和理智,也突出了母亲的谨慎小心,说明母亲怕让儿子痛苦,让儿子伤心;“偷偷”表现了母亲不放心“我”,关注着“我”,表现了母亲的慈爱和细心。
3、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动作、语言描写。“扑”、“抓”两个动作,说明母亲非常在意“我”的内心感受,害怕儿子禁不住打击,失去生活的勇气;“忍”写出了母亲尽管十分悲痛,却抑制悲伤鼓励、安慰儿子的痛苦心情。母亲说“好好儿活”,带着几分无奈,几分顽强,母亲知道自己的生命也许不长了,却仍在不屈地与病魔抗争,不希望看到身怀病痛的儿子失去与病魔抗争的信心,推动生活下去的勇气。
4、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
神情描写。“憔悴”暗示出母亲在病魔的折磨下身体已经十分不好;“央求”反映出母亲既盼望儿子早日摆脱阴影,又怕自己支撑不到那一天的复杂心理。
5、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
语言描写。表现母亲要“我”对生活永远充满信心,充满美好的回忆;说明了“我”答应去看菊花使母亲心中十分快乐,表现了母亲对“我”的爱之深。
6.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明确:心理描写。怕“我”想到自己瘫痪,写出了母亲的'小心谨慎,表现出母亲的细心。
(此部分是本课的重点,应细细品味)
四、课堂小结:浓浓母爱心灵升华
多媒体展示资料:
更让他痛心的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重时,母亲却永远的离开了他。他曾经在《我与地坛》中说:那时的我,作为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着想,我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
(设计意图:史铁生后来在他的作品中多次提到对母亲的愧疚,后悔瘫痪后对母亲所做的不理智行为,结合课文开头“预习”中反思的话题,引导学生感受父母的爱,去关爱回报父母。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成长。)
五、布置作业
读史铁生的《合欢树》和《我与地坛》
板书设计
秋天的怀念
史铁生母亲
(怀念)(用心)
(懊悔)爱(勇敢)
(悲伤)(坚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