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以计划和布局安排的形式,对怎样才能达到教学目标进行创造性的决策,以解决怎样教的问题。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从实际中了解声音的特性:音调、响度和音色。
2、通过实验,知道声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幅有关,不同发声体发出的音色不同。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做“音调与频率有关的实验”和“响度与振幅有关的实验”,进一步了解物理学研究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师引导组织和学生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学习声乐基础知识的乐趣。
2、通过学习声音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对乐音的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音调、响度、音色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
1、正确区分音调和响度。
2、探究决定音调、响度的因素。
教学工具
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创设问题的情境,引入新课
1、引入(1)
(1) “赛马”欣赏2分钟视频展示:让学生认真欣赏,谈谈感受。
(2) 教师指出:像刚才的音乐一样,让我们感到悦耳、动听的声音叫做乐音。
(3) 教师提问:那么我们通过哪些方面来描述乐音呢?
2、引入(2)
介绍:俄罗斯最著名的男高音Vitas的魔鬼高音,征服了全世界的音乐爱好者,他为什么会有如此魅力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声音的奥秘,进入我们今天的学习内容。
引入新课:声音的特性(板书)
二、师生共同活动,进行新课
1、声音的音调
(1) 教师演示:
①用电子琴弹奏高低不同的音符,让学生感受有什么不同;
②用音频播放男低音独唱曲、女高音独唱曲,让学生感受不同。(展示课件:声音的音调)
(2) 得出:声音的高低不同,高音尖细、高亢;低音沉闷。
物理中把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板书)
(3) 探究影响音调高低的因素
①分组实验:把钢尺紧压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改变钢尺伸出桌边的长度,拨动钢尺,注意观察钢尺振动发声时振动得快慢及声音的特点。
②分组实验:用硬纸片快慢不同的拨动梳子,听它振动发出的声音。
③让学生讨论、分析得出:音调的高低与物体振动的快慢有关。
(4) 教师帮助学生建立频率的概念
①我们把物体一秒钟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赫兹 Hz( 板书)。
②音调与频率的'关系:频率越高,音调越高;频率越低,音调越低(板书)。flash课件展示:音调与振动的快慢、
(5) 学生看书,了解人和一些动物的听力和发声范围图。
(6) 教师提问:人的听觉范围是多少?那么低于20 Hz和高于20000 Hz的声波我们能听见吗?学生回答,找出次声波和超声波的概念。
次声波:发声频率低于20 Hz的声音。
超声波:发声频率高于20000 Hz的声音。(板书)
学生了解:生活中的超声波和次声波。
2、声音的响度
(1) 教师演示:用不同的力击鼓,学生感受声音的不同;改变录音机的音量控制开关,让学生声音大小或强弱的不同。
物理中把声音的强弱叫做声音的响度。
(2) 探究影响响度的因素
①教师演示:用细线把乒乓球吊起来,使乒乓球静止在竖直位置,恰好跟音叉的一个叉股接触、轻敲音叉,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重敲音叉,使音叉发出响度更大的声音,观察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
②学生思考、讨论:比较音叉发出不同响度的声音时,乒乓球被弹开的幅度有什么不同。通过上面的探究活动,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③响度跟发声体振动的幅度有关,物体振动的幅度越大,产生声音的响度越大。
③教师提问:响度还与其它因素有关吗?(学生思考、猜测。)
④师生小游戏:教师小声说一段话,后排学生不知所云,而前排学生能准确说出。
⑤学生得出:响度还与距声源的距离有关。(让学生再举些例子加以说明)
⑥师生归纳总结:影响声音的响度的因素是振幅和距声源的距离。(板书)
3、探究什么是音色
(1) “猜乐器”:播放用不同乐器演奏的歌曲,让学生指出不同的乐器。
(2) 学生小游戏:让后排的几个学生说同样的话,前排学生不回头指出说话学生的姓名。
(3) 教师提问:你凭什么区分不同的乐器和不同的同学?得出:
物理上,把不同的物体发出的声音具有不同的品质、特色叫音色。
课后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的学习内容:
知识:
1、乐音的三个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
2、音调是由发声体振动的频率决定的。
3、响度是由发声体的振幅决定的。
4、不同的发声体具有不同的音色。
能力和技能:
了解示波器在展现乐音特征中的特殊优势。
“声音的特性”教学设计2教学目的、任务要求:
1、理解人声音的特性。
2、体验声音的特性一——音调、响度、音品。
3、了解声音的特性在生产与生活中的应用。
学习方法:实验、探究、讨论、归纳、练习
学习过程:
(课前已让同学们准备好教学案、课本和器材)
一、引入:
用不同乐器演奏同一乐曲“爱的奉献”问学生能否分辨出来,反问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差异,我们学习了这节课后就明白了,(激起学生气氛“大声回答想不想知道”)
二、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声音的特性这节课(板书课题:三、声音的特性)
大家知道春晚的小沈阳唱山丹丹花开红艳艳时由于调过高拔不上去,欧了,还有俗话讲得好“要想唱歌得先对调”这里的“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声音特性之一--------音调
(板书:一、音调)
1、 音调是指声音的高低
这里指的高低不是我们生活中声音的大和小,是从音乐学中讲的音阶的高低,比如1 2 3 4 5 6 7 i(用唱或是演奏让学生感受)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听到的声音有的浑厚低沉,有的清晰尖细。前者音调低,后者音调高(用画眉哨演示让学生感受声音 ……此处隐藏12936个字……象、练习、归纳、演绎等多种方法,积极创设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学环境,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与创新思维、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使每个学生都能感受到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快乐,从而得到不同的发展。
【教材分析】
1.通过体验、探究等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
2.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速度的测量。
【学情分析】
1.学生有强烈的活动探究欲望,在方法和环节的把握上不够成熟。
2.学生对声音较为熟悉,而对其特征、规律缺乏认识。
3.学生的直观感性思维较好,而对音调、音色等的抽象思维不够。
【教学目标】
1.借助生活经验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和声速。
2.借助探究活动增强体验,培养能力、学会思维与合作。
3.通过过程感受激发想象能力和民族精神。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师):创设情境,引发心理需求
1.播放音乐(千差万别的声音)
2.这些声音有何不同?
(生):听音乐、描述感受
二、活动1:探究声音的强弱与哪些因素有关?
(师):创设问题,引发表现欲和求知欲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以打鼓为例)
1.鼓声是怎样产生的?
2.怎样能显示出鼓面的振动?
3.要使鼓声更响些,你会怎样做?
4.鼓声的强弱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
5.怎样做能显示出鼓面振动幅度的大小?
(生):首战告捷,获得心理满足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并解说:示波器显示声音的强弱
三、活动2:探究决定声音高低的因素
(师):创设情境,引发探究,激发学生自我发现,追求过程和方法体验
问题设置、过程引导:
1.你能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吗?
2.用一张硬纸片拨动梳子,怎样做可以发出高低不同的声音?
3.声音的高低不同时,梳齿的振动情况有何不同?
4.猜想:声音的高低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什么关系?
5.怎样检验你的猜想?
(生):感受过程,抽象思维,体验知识发生
思考、表述、操作、讨论、对比、总结
(师):多媒体课件放映:齿轮敲打塑料片、示波器显示声音的高低、弦乐器的音调
(生):阅读课本(信息快递),认知概念。
四、活动3:辨别声音
(师)(生):(乐器演奏表演、少数学生发音,其余学生闭目静听、识别)
1.辨别不同乐器的声音
2.辨别不同人的声音
(生):阅读课本:(1)体验声音的另一特征──音色
(2)感受不同乐器发声的波形图。
(3)生活、物理、社会
五、阶段小结
(师):引导归纳
(生):自主回顾,感受成功
1.声音的强弱叫做响度,声源振动的幅度称为振幅。
2.声音的响度与声源振动的幅度有关,振幅越大,响度越大。
3.声音的高低叫做音调,声源每秒振动的次数叫做频率,单位是赫兹。
4.声音音调的高低决定于声源振动的频率,频率越高,音调越高。
5.声音的三要素:响度、音调、音色。
六、想一想,议一议
(师):问题设置
(生):练习、交流、矫正
1.声音的三要素是指____、____、____。
2.“震耳欲聋”是指_______很大,“声音刺耳”是指_______很高。
3.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他们的声音有哪些要素不同?有什么不同?
4.听起来感觉不同的两个声音,可能有哪些方面的不同?
七、活动4:估测声音传播的快慢
(师):问题设置:
1.光的传播有多快?
2.声音的传播比光更快还是更慢?你有什么事实依据?
3.要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需要用哪个公式?要测出哪些物理量?
4.给你一把发令枪和一个秒表,怎样测出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
(生):思考、表述、讨论、阅读
(师):问题设置、引导想象
1.假如你是一名铁道检修工人,如何判断火车离你的远近程度?
2.假如你驾驶着一架超音速飞机,且能听到外面声音,这时你会感觉到什么异样的情景?
3.如果声音在空气中传播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生):自由想象,合理陈述,获得深层心理慰藉
想象、思考、讨论、表述、
八、课堂回顾
(生):整理归纳、形成结构、自主表述
(师):播放结束曲
九、布置作业:课本p36:1、2、5、6
教后反思:在宽松而又热烈的气氛中,我的《声音的特征》正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优美的旋律、动感的视频、多样的活动、丰富的联想,给在座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声音的特征》一节中,教材力图通过实验,让学生在体验与探究中了解声音的`三个要素;通过声音的速度估测增强学生对声速的感性认识,熟悉声速的测量方法。
为了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我事先进行了较为充分的准备,通过实践教学的体验,感觉效果不错。成功之处大约有如下几点:
第一,以听声为主线,通过莫扎特交响乐播放、击鼓、乐器演奏、辩音、结束曲播放等环节,让学生在丰富的听觉体验中反复感受,逐步从无意转向有意,在潜移默化中体验声音的三个特征。
第二,以生活为背景,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探究、讨论等方式由表及里、深化思维,培养合作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物理结合生活的意识。
第三,以媒体为依托,通过精心备课,理顺各知识点的衔接关系,做到过渡自然、流畅,方法科学、有效,语言简洁精练。从始至终,教师都是学生的学习合作者、点拨者、促进者。
第四,以问题为平台,通过解疑过程导引学生的思维,循序渐进、注重发散,层层推进;在问题的设置上坚持面向全体,“横看成岭侧成峰”,使每个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和情感信念上都能有所得。
但是,在具体教学中,也发现一些问题:
1.学生的表达能力不够强,一方面是由于对物理概念的把握不够准确、熟练,更重要的还在于平时的自我要求不高,缺乏对语言表达能力的重视和训练。
2.学生的日常生活中观察和思考不够,缺乏对物理现象观察的针对性和敏锐性,这也说明学生物理联系生活的意识比较淡薄,这一状况的改变同样需要平时的日积月累。
在新课程改革的实践中,虽然已领会了一些理念,摸索了一些做法,但要真正落实课堂教学的多元目标,实现高效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努力。